蘇立影
摘 要:歷史教學是學生初中階段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養成,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初中歷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有一定的實踐能力,而鑒于目前歷史學科的特點,其無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學的開展變得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本文主要從生活化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和開展出發,談論了如何通過生活化課堂建設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增強歷史學習的實用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教學實踐
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如今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之一,是指通過將教材內容通過一定的語言和情境的展現,使學生能夠意識到知識和生活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從而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并能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在初中歷史生活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仍然不容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仍是課堂的主流,教師應該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內容
生活化教學開展的首要環節和前提條件就是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深入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學,保證學生能夠結合所學內容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學習“文藝復興運動”時,教師通過備課可以得知,學生對于文藝復興運動本身的了解不深,而對于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人物和作品有所了解,教師在課上可以展示幾位名人的主要作品,使學生感受當時人們的表達方式,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在作品中的體現。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上模仿達·芬奇和梵高的畫作,通過實際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對于兩位畫家的認識,再從他們的作品入手,增強學生對于文藝復興下產物的認識。又如,在學習“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于長城的了解比較深刻,且大多學生都在假期時間參觀過長城,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家都見過長城,為什么它能屹立多年而不倒呢?”在學生能夠回答出不斷完善或修葺的答案時,教師便可開始“鋼鐵長城”的授課,這雖然與學生想象中的長城不同,代指的是我國的國防建設,但道理是相通的,只有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我國的國防才能像長城一般屹立不倒。
二、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
單憑教師講解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但并不能代替具體情境對于學生情感的熏陶作用。教師可以情境教學與生活化教學進行整合,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化的情境體驗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在生活中發現歷史,在歷史中發現生活。
例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調研學生去往香港和澳門的人數,調查后發現,班上超過1/3的學生去過香港或是澳門,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這樣開始教學:“班上好多人去過了香港或是澳門,你們來講講香港和澳門與我們這里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吧!”講的學生津津樂道,聽的學生津津有味,隨后,教師可以出示香港和澳門的圖片,增強學生講述內容的可信度,同時提出問題:“你能發現香港和澳門回歸前后兩地的變化嗎?”該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根據圖片發現回歸前后的香港和澳門的改變,從而更加明確祖國不可分割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民族信仰和愛國情懷。這種學生講解生活經歷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還能避免課堂教學變為教師的“一言堂”,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利用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學習
歷史就是以前人們生活的真實影射,雖說有些與學生的生活年代相去甚遠,但基本的生活理念仍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教師可以利用真實的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的角色扮演或其他形式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歷史情形,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全方位了解史實和歷史人物。
例如,由于學生基本沒有農耕經歷,對于“原始農耕生活”這一節課的學習也是一知半解,為增加學生對于農耕生活的理解以及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的了解,教師可以在校園中開辟出一塊空地,引導學生利用較為原始的農耕工具(太過原始的工具不好獲得)進行農耕,使學生感受到當時人們農耕活動的艱難。在經歷過農耕生活后,學生能夠體會到當時人們生活的艱辛,也由衷地佩服當時人們的創造能力,對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方式更感興趣,學習也較為順暢。
總之,在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中,學生主體的地位仍不容侵犯,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力培養應放在教學的首位,教師應在開展生活化教學前深入挖掘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架起一座結實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賀強. 淺論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歷史課堂更精彩[J].中國校外教育,2018(07):139+142.
[2]葉琳. 生活的歷史鮮活的課堂——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