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虹
摘 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國家,中華文明享譽世界。同時,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族工作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確定了我國是由漢族和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少數民族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也遭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一些寶貴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甚至被徹底地沖垮了。因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否則,流失的將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血液。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保護
一、文化傳承的概念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就是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代際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成為多民族、多文化國家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實現民族平等,要平等的發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語言,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1、文化競爭的此消彼長
所謂的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只不過是張外表光鮮,實質卻十分蒼白無力的的空頭支票。無論是主流的民族文化還是被邊緣化的少數民族文化,他們都存在著自身的價值取向。正如韋伯所說,文化之間一直在無休止的斗爭,主流的民族文化不會因為“敵人”的較弱就放棄了它的這種神圣的權利。在現時代教育體制下,人們對于外來文化的迎合以及對于傳統文化的虛無態度,使得邊緣化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極有可能面臨無法延續的絕境,進而導致少數民族文化的消亡絕跡。
2、民族文化資源的流失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在面臨著衰弱趨勢。地域性的民族優秀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經濟化、觀念趨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漸被淡化,有的出現了瀕危化的現象,甚至有些則正在或已經滅亡。很多民間技藝、少數民族語言、服飾甚至傳統文化瀕臨滅絕,將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曾經的輝煌,就這樣靜默地退場,留下我們慨然嘆息。例如布朗族婦女服裝顏色多以綠、紅、青、紫為主,衣褲色彩跳動較大,袖口、衣領、褲腳多以彩色布條裝飾,花色較為艷麗,因此獲得了“花蒲蠻”的雅稱。建國后,特別是近十年來,土布減少,各種流行服裝越來越多。青年婦女多數已不包頭巾。男女老少大都有鞋襪,男子喜穿拖鞋。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在那里發生了變異,保留著我們民族的最古老最純粹的記憶和文化基因正在流失。由于少數民族文化教育跟不上,阻斷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現在民間藝人的老化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的分布不均,民族文化人才出現斷層。
3、趨利的社會風
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必然為之。人的每種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動機能夠激發和維持人的行動,并且維持行動向一定的目標不斷地努力的一種心理動力。當人們處于某種缺失狀態之時,他的內心便會有種強烈的渴望,不顧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但是有時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種缺失狀態,但是外界的壓力或誘惑物挑起了人的欲望,那動機便產生了。同樣,當現代化的大潮撲面而來的時候,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現出了他們的趨利性,歸根到底一句話即:自身利益驅使,促成了人們的行為。
三、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對策
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對策在中國文化發展繁榮來臨之際,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其重要內容。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果離開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將會殘缺不全。因此,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的傳承應該樹立科學的文化傳承觀,建立家庭、社區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聯動機制、共同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就需要不斷推進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在新的形勢下,要進一步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制定適合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具體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要大力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利用人才的傳承作用促進民族文化的持續發展,這是保護傳承的關鍵;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吸引優秀的文化發展策劃人才,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聰明才智,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服務;要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建立投資融資機制,爭取在更大的范圍內投入更多民族文化發展資金,以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與全省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2、從文化的傳播方式及途徑來看,選擇正確的傳播方式,而不是將文化作為一種吸人眼球的噱頭。書籍和和影視是其重要傳播手段,一方面,要保留傳統民族習俗,就不能讓豪華書損害“悅讀”的權利。豪華書造成普通讀者買不起,不好帶,這就從某種意義上降低了文化的傳播率,民族文化的傳播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影視娛樂化應該有一個大致的邊界。“‘娛樂至上’的潮流,容易使一個民族只知道笑而不知道為什么笑,這也將造成個體精神心智的失衡,以及審美反思能力的衰減。”
3、科學傳承,優化資源配置。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我們要科學傳承,更多傳承它有價值、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面,合理優化各項資源配置。傳承是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民族文化傳承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在注重軟環境建設同時,我們也積極建設硬件環境。我們將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與旅游業相結合,挖掘并提升旅游景點的文化含量,與教育培訓相結合,開設各類專業培訓班,造就一大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充分發揮文聯、專業協會、民間藝術研究會、新聞媒體和文化單位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性,編纂民俗文化系列叢書,建立縣級民俗文化保護網站;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促進社會共享。
4、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提供資金保證和政策支持,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應該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而必須通過政府部門有意識地統籌并建立長效機制。政府部門應該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相關的經費支持,鼓勵學者和專家進行民族文化課題的研究、鼓勵民間藝人組建民族文化隊伍;鼓勵社區建立民族文化傳承的相關機構,利用民間藝人、培養民族文化的愛好者傳播民族文化;以重大的民族節日為契機,開展如民族工藝展覽、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宣傳民族文化知識,吸引民族文化的愛好者自覺加入到民族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隊伍中;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制定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體系和監控體系,并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對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民族文化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和考評,將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際狀況作為考核學校等級的重要指標。
四、結語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和時代精神,尤其是各個少數民族由于處于特殊的歷史和自然環境之中,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這是構建少數民族和諧社會中必須充分利用的寶貴人文資源。只有大力保護與弘揚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中國各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紐帶才會得以維系,各民族智慧創造的源泉才會永不枯竭。我們要合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使其順應著社會發展得以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2005.
[2]旦知草,《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出版的發展策略》,《出版參考》,2015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