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盈
摘 要:科學的進步能夠給各行各業帶來不少便利,其中多媒體技術因其多彩生動的表現形式有效增強了幼兒學習的參與度,也有利于其對事物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在幼兒教育中展現出了非同凡響的優勢。然而再實用的工具也必然會有其局限性,教師應當在充分掌握多媒體技術特點的前提下研究使其效益最大化的應用途徑。本文簡要說明了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學中的優勢和局限,并就此提出科學使用多媒體技術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幼兒教學;優勢;局限
引言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表、動畫、音頻等多類媒體信息為一體,是人類傳遞信息的最新方式。相較以往的紙張、音響等載體,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傳達信息,甚至能將靜態的信息動態化,圖像能夠代替文字解釋某個詞匯的意思,動畫能反映詞匯間的關系,視頻更是能再現某個現象的全過程,再配以聲音進行簡單的解釋,幼兒不僅看得津津有味,還降低了理解不全乃至存在誤解的幾率。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一)多樣的表現形式
正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偏愛充滿色彩和立體動態的事物,而多媒體教學可以
極盡真實地還原圖像、加載優美動聽的音樂等,完成了課堂形式的多樣化,有機結合各個形式的優點,彌補彼此的弱勢,也對幼兒的各個感官施加一定的刺激,使其更易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全身心地融入課堂,尤其是比較深奧抽象的理論知識,采用刻板、單調的口頭講解難免會受到幼兒的反感,使其被更加新鮮有趣的事物分散注意力,進而喪失學習欲望。
(二)克服客觀條件的限制
有些科學現象并不會發生在幼兒的生活環境中,組織集體去現場觀察也不切實際。例如講述火箭升空原理時,教師一般只能借用塑料瓶等構造相似的物品進行示范,但塑料瓶制作的簡易火箭結構與現實中的火箭相去甚遠,且震撼效果也遠不能及,而多媒體技術能播放火箭升空的錄制視頻,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然后再依靠火箭的平面解剖圖乃至升空全過程中火箭各結構的運行狀態動圖進行更加詳細深刻的講解。另外有些生物的生長過程跨度較大,如果組織家庭實驗既費時費力,又無法保證實驗對象的正常生長,幼兒的觀察行為也得不到正確的指導,且觀察活動需要長期堅持,幼兒極易半途而廢。多媒體教學則完全摒棄了這些缺點,不但完整地展示了生物在各個生長周期中的變化特點,還能對蠶蛹這類從外部難以觀察到內部情況的生物進行透視處理,或放大原本微小的生物,形成更加清晰系統的了解,以防幼兒因觀察不仔細而引起的遺漏或誤解。
二、多媒體教學的局限
(一)需要較高的運用能力
教師在采取多媒體教學前首先要具備較高的制作水準或識別能力,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狀況的素材,銜接素材時必須確保較高的連貫性,不要為了美觀插入過多的或者與教學主題無關的裝飾,因而使幼兒的關注點產生偏離,也不要貪圖輕松不經篩選和整理便將上網收集的材料進行隨意的排布,造成幼兒的片段式理解。
(二)多媒體技術的濫用
不少教師出于多媒體教學的多番好處便執著于采用這一種教學手段,卻不料反而削弱了教學成果。首先,幼兒的身體機能仍處于發育階段,一直觀看顯示屏幕容易造成視力的退步,耳朵的過度工作對聽力發展的負面作用也不容小覷;其次,由于多媒體深受幼兒的喜愛,如若過分使用無形中也許會讓幼兒對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品出現依賴性;最后,多媒體雖然能將復雜的知識簡化然后傳輸給幼兒,卻剝奪了其自主探究思索的機會,幼兒基于表現形式產生的積極性也不能等同于對認知對象的興趣,對幼兒接觸和認識社會并非長久之計。
三、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建議
(一)改善課件質量
教師在尋找課件素材時應當有意識地分析材料間的關聯,預先梳理好課件的邏輯順序,保證課件結構的流暢性,并且根據學生的知識程度注釋難點,放大或是圈劃重點,平時也要多方留意精美素材,并定期分類整合,主動參加專題講座、研討會等,與其他幼師分享多媒體教學的經驗,完善多媒體應用策略。
(二)增加互動引導
多媒體技術應該是教學中的輔助工具,還需要多種教學方式的緊密配合才能讓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僅僅只是課件的播放會導致師生互動的匱乏,所以在課件放映的過程中,教師要適度留空,點出疑問帶動學生的思考,讓幼兒在對觀察結果的不斷闡述中逐步得出結論,也可實施小組討論,讓幼兒表明各自的獨特觀點,穿插大量的互動環節以活躍課堂氣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是把“雙刃劍”,雖然可以豐富課堂形式,克服客觀條件對知識范圍的限制,促進幼兒對知識的吸收效率,但觸覺和感官體驗的缺失也可能造成幼兒與現實生活的脫節,因此教師應當針對教學內容合理搭配教學方式,避免多媒體技術的盲目使用給教學效果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曾小燕.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幼兒主題教學的策略[J].速讀(下旬),2018,(10):71.
[2]王曉紅.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考試周刊,2018,(83):192.
[3]董梅.有效運用多媒體讓幼兒科學教學綻放異彩[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