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
摘? 要: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面貌和學習方式,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著教育技術與教學的不斷融合,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教學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可、應用,豐富了現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我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我談幾點自己的觀點,希望對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啟迪。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應用策略
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語文學習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要想全方位地展示教育的新視野,牢牢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就必須積極主動地擁抱新技術,讓科技發展成果助力語文課堂教學,為小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可以在數字化、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教育也迎來了挑戰和變革。要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具有較強綜合能力、具備創新精神的人才,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摒棄舊有的教育觀念、教學手段,積極擁抱現代科學技術,探索出一條符合現代小學生特點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之路。為此,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走入教育工作者的視野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強調,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借助信息技術來推動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策略
1.應用信息技術,增強識字教學活動中的直觀性
在識字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借助其視頻、音頻、幻燈片、動畫等豐富、感染力強的表現方式,有利于增強識字教學活動中的直觀性。如在小動物的名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其中滲透了形聲字規律,教師引入一些有趣的兒歌,增加學生對漢字含義的印象,領略漢字的趣味與精妙,也提高了小學生的識字教學質量。再如在拓展漢字的字形的歷史變化,把漢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加以理解和記憶,以幫助學生去準確掌握其含義、漢字結構及其用法。
2.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以增進課文理解
在對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講解時,教師若是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來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特定內容的學習之中。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四年級古詩詞《憶江南》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這首詩詞的誦讀過程中領悟詩文大意、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江南美景的視頻。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學生們放佛進入來到了江南之地,江南美景一一出現在眼前。隨后教師引入本課的主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剛剛的美景出自于哪里嗎?對,江南。江南是歷代文人所喜愛的地方,關于江南的古詩詞作品也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代一位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所學的作品——《憶江南》,一起走進作者筆下的江南之地。”本首古詩詞中在文學上堪稱經典,引無數人傳頌,作者選取“江花”“江水”為描寫對象,使用了對比、比喻的修辭手法,讓整首詩讀來很有畫面感,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為了讓學生更熟悉古詩的寫作背景,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文字資料:“青年時期,白居易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等到他因病辭官回到江南,已然六十七歲……”為教師接下來的古詩情感分析奠定基礎,讓學生們感受作者對江南的贊美和懷念之情。
3.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課堂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口語交際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口語交際教學進行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如針對特定的討論主題,教師可以借由信息技術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可觀、可感甚至可觸的情境中迅速代入自己的角色,主動參與到交際場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開口說話。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一中,設置了如下的口語交際任務:讓學生基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以“自然奇觀”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練習。在口語課堂上,要求學生講清楚景觀的奇特之處,說說景觀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激發學生們對于大自然的探究欲望,為此筆者在課下搜集了我國的各地有名的自然風景,如不同地區的四季植物、秀麗的山川河流、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各種地形地貌等。學生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時地發出驚嘆的聲音,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敬佩。“同學們,看著屏幕上的這些美景,你有怎樣的感受呢?你有沒有想起自己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一些故事或經歷呢?當時你的感受如何?請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受到幻燈片中大自然景觀的震撼和啟迪,很多學生想到了自己與家人一起出游的一些經歷。如有的學生以“黃山美景”為主題,講述了他對黃山的印象,介紹了黃山的一些獨特景觀。有的學生想到了自己在科普書上看到的一些關于“鐘乳石”的資料,向他們介紹了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拓寬了學生們的眼界。可見,通過信息技術播放大自然神奇景觀的幻燈片,增加了學生對討論話題的感性思考,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重要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發現,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也逐漸成為教育中的普遍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信息技術教學對于克服語文教學難點、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全面看待信息技術教學。要知道,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甚至走入了一些誤區。如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豐富課堂”,一節課教師什么都不講,全靠信息技術來展示各種資料。這樣的課堂儼然違背了我們的教育初衷,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戒。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度”的把握,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雅斯貝爾斯曾經說,語言的學科價值不僅僅在于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通過語言傳承而成為人”。為此,我們語文教育者必須科學、合理、有度地使用信息技術,來推動學生思維、心智和智慧的提高,讓學生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光.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05):112-113.
[2]王玉峰.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