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祖林
摘 要:識字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內容,識字是開展其他一切語文活動的基礎。本文主要就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究,還望能有所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識字
小學教育處于教育的初始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是最基本的課程。以前聽低年級課的時候,總看到相似的流程,大致的步驟:帶拼音讀,去拼音讀,小老師領讀,自由讀,同桌互讀,全班齊讀。交流識字方法,不外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機械呆板。所以,如果想要小學低年級學生能夠很快入門,就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摒棄枯燥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樂于學。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
1.教學方式單一枯燥
傳統的語文識字課堂上,教師通常先把要教的生字抄寫在黑板上并標注拼音,然后帶領全班學生一起誦讀,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和集中注意地看來達到記住漢字的目的。這種強迫式的記憶方式十分低效,學生只能在短時間內記住,時間長了就很容易生疏。
2.漢字教學脫離原文內容
教師在教學生認生字的時候,通常會單獨將漢字從課文中挑選出來,忽視了漢字在原文句子中的含義,并且對課文的具體含義泛泛而談,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有礙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還對學生的識字能力有很大影響。
3.繁重的課后練習
通常,語文教師都會在課后布置課后作業,一般都是抄詞語、抄段落、抄課文,想通過量的增加達到質的變化,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且做這樣的作業也只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這樣的方式不可能讓小學生對漢字產生持久深刻的記憶。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教學的方案措施
1.融入生活
識字教學要以兒童熟知的語言為主要教學材料,利用兒童接觸到的生活環境所產生的生活經驗,著重教給兒童學習方法,不僅要讓兒童識字還要會用字。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用最直觀的方式進行識字教學。
兒童最熟知的語言除了對他人的稱呼,還有他人的姓名,我們不妨從認識全班同學的名字為任務開始識字教學。首先,將所有小朋友的名字收集起來,并給他們的名字全部寫在閃耀的小星星上,貼在教室后墻的展示欄上。學生看到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都在被張貼在精美的展示墻上,都有了濃厚的興趣,仰頭讀小伙伴的名字,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幫助。也可以讓別的小朋友找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下,那些原本很枯燥的漢字就變成了鮮活的小生命,讓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2.為生字“組建家庭”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學生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把不認識的生字打上記號,再摘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或者小卡片上,為生字組建“家庭”,例如,將“雨”字分到“水家族”,有的學生為了記住字形,將其中的四個點想象成雨點,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送生字“回家”的過程中對生字產生強烈的責任感,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在“生字家庭”中,學生要通過生字詞的不同含義不同作用對其進行分類,在強烈責任心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與同學討論的方式對生字進行分類,達到了讓學生識生字和懂生字的教學目的。
這種讓學生和漢字做朋友做親人的教學方法,融識字教學與情感教學于一體,一個個抽象的語言符號變成了生命體,學生對它們產生了感情,這些“朋友”能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上幫助他們。
3.巧編順口溜
每個漢字都有它的讀音、形態和意思,很多漢字都有相似點,所以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容易弄混,對于容易混淆的漢字,教師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例如“滾”字,字形非常復雜,小學生很難記清楚,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為它專門編了順口溜:左邊三點水,右邊分開“衣”,中間加個“公”,合起來就是“滾”。在這段話的引導下,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滾”字的構造,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字形。
對于一些形近字,例如“外”與“處”:像外不是外,多了一長帶;“己”與“已”:開口“己”、半口“已”。順口溜的編造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將學生記憶中的難點、死角進行梳理并攻破,讓枯燥的漢字學習妙趣橫生。
4.利用多媒體
很多東西的講解是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的,所以需要有輔助工具來協助教師的識字教學,在當代教學中,多媒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重難點轉化為視頻或圖片,例如,將“雨”字演變為動態的雨景,雨滴下著下著就變成了字中的四點;將“雞”拆分為“又”和“鳥”,“鳥”用形象的真鳥代替。
這樣的現代化技術可以將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能讓學生體悟到漢字中蘊含的文化魅力,同時也學會了利用漢字的特點和意思掌握漢字的訣竅。
總而言之,趣味識字為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還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生字,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知識增長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的實踐研究[J].黃小菊.小學教學參考.2019(18)
[2]張小紅.巧借語境有效識字——淺談部編版教材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