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匯
摘? 要: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傳統文化的熱潮,受到了眾多好評,足以證明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視。課堂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語文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是培養新一代優秀國家建設者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發展處于初期,一切的教育都是為了塵埃落定后的美好,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本文以“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為題,具體在傳統節日、傳統技藝、傳統詩詞中進行挖掘與展示,希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增強語文文化底蘊。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9-0077-01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發揚既證明了中國璀璨的歷史,同時也能夠幫助人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化的發展觀念。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依據課本進行照本宣科,將語文考試內容傳遞到學生的腦海之中,并未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作為具體的策略,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因此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以下是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所總結的教學實踐,希望能夠為廣大同仁帶來幫助。
1.在傳統節日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階段,學生比較貪玩,對于節日活動充滿著好奇與期待,因此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既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故事,進而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當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時,需要以教學目標作為大前提,保障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
例如,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故鄉的元宵》時,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筆下故鄉的元宵節的相關風俗,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然后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與分享,講述自己所了解的元宵節,將課堂氛圍營造的更加活躍,緊接著教師將學生的注意點引至傳統節日之后,并探討傳統節日的由來,如元宵節的由來是對月圓之夜、一元復始、春回大地的慶賀,意寓著新春的延續,闔家團圓等美好愿景,幫助學生透過傳統節日進一步認識傳統文化。最后進行課本延伸,向學生們介紹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同時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資源,將傳統文化思想滲透在學生的腦海之中。
2.在傳統技藝中滲透傳統文化
國土遼闊是中國的一大特色,眾多民族在這片疆土中繁衍生息、孕育文化,同時也流傳下多種多樣的傳統技藝,或是對社會文化的象征,或是對生活的總結等,都在我們的生活與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傳統技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進行展示,幫助學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并且感嘆古人的偉大,進而使學生產生由內而外的敬佩,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刻。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電子時代》時,首先向學生介紹科技的快速發展歷程,并讓學生了解科技發展對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然后將思維進行逆推,將傳統技藝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如燈泡→煤油燈→蠟燭,那么蠟燭的制作技藝便可以作為傳統技藝進行簡述,再比如我們現在使用電腦互聯網看電視,那么向古追憶,觀看皮影戲成為人們娛樂的對象,此時教師便可以向學生講述皮影戲的傳統技藝,同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進行播放,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擴展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
3.在傳統詩詞中滲透傳統文化
古言詩詞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是培養學生儒雅氣質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可以加強文化元素的滲透元素,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言詩詞的認識,并從中了解更多的深刻道理與人生哲理,既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學習目標,同時也能夠了解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在教學《觀書有感》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明白只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能夠使其如此清澈,就像是讀書,只有不斷地吸取更多的營養,才能夠讓自己保持心靈的暢快。總之,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古言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進行適宜的放大,為學生的發展帶來啟迪,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豐富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多種多樣,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認真選擇,才能夠以形式與內容的高度融合向學生傳遞更好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對傳統的認知更加深刻,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愛,推動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提升。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教師與學生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弘揚的重任,將其發揚光大,為國家的文化實力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寶,滿敬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49-50
[2]石曉思.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