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友
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充分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而且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生活化? ?解決問題? ? 生活情境
2011版《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充分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而且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
一、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
1. 從生活情境中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可準備一個孩子們非常熟悉的玩具——鐵環(或呼啦圈等),并精心設計問題:“做這樣一個鐵環,你知道需要多長的鋼筋嗎?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根據學生回答讓學生分別用滾動法和繞繩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這樣測量很麻煩,而且得到的結果不準確。這時,教師順水推舟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周長”究竟與什么有關呢?它的計算有沒有規律呢?由此引導學生探究并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至此,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現實背景中引發問題的過程,而真切地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2.聯系生活實際經驗探索數學問題
例如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教學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年、月、日的許多“經驗”,以此為起點,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個人觀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歷卡,然后組內交流,待小組匯報時,一年有12個月,月份又分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數等知識都已被同學們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我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來2月份的天數,讓學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閏,以及判斷平、閏年的方法又被學生們所發現。學習是經驗的組織和重新解釋的過程,而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展開學習則顯得更積極、更主動,也更富有意義。
3.借助生活經驗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有一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如果教師直接講解,學生在理解上就會存在難度,特別是對于一些學困生,更是無法理解掌握。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到生活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1.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
例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們可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這樣讓教材內容“走進”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加深理解教材所學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2.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中,數學應用于現實的例子很多,例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可創設此類情境活動:學校現在想用48米長的欄桿在教學樓前設計花圃,請你幫忙,畫出你設計的草圖,并求出它的面積。幫助學校設計方案,大家肯定都愿意,同時,校園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濃。可能有的設計成長方形、有的設計成正方形,有的設計成“日”形……,個個都會很努力、很投入地畫圖、演算,調動一切創造性思維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然后請學生說出自己的設計理由,再安排小組互相評價,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學會了知識,同時會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通過這種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活動,學生興趣倍增,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數學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既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3、 用數學的方法去調查和推斷社會現象。
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后,引導學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百分數材料,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并進行合理的預測,從而了解社會的變化和進步,學習“統計圖”后,我們安排了“交通中的數學問題” 小課題研究,要求學生到市區各主要交通路口調查統計各種機動車通行的數量,并對此進行關于道路建設,交通安全,環保等問題的初步研究,學生結合收集的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和分析,將調查分析結果寫成研究報告。這樣,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在搜集、整理、統計、分析的活動中,學到的將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們應在教學中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并讓孩子們帶著數學知識走進生活,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謝園. 在教學中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J]. 時代教育, 2016(18):241-241.
劉秀梅. 數學教學必須架起聯系生活的橋梁[J].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S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