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群
近年來,我縣積極探索與實踐“533”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挖掘生命潛能,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締造理想的生命課堂。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以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準則”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老師的腦海里根深蒂固,教師重知識、重分數,缺少關注課堂與社會、自然的結合與延伸,缺少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束縛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由于我校的科研課題——“微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個性化研究”申報為市級課題,我也有幸成為主研教師之一。為了更好的開發屬于自己的精品課程,我前前后后做了反復的調查。新教育認為素質教育是通過一種整合的學習生活方式,并結合學科課程的學習,把那些真正對于一個人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讓教師與學生能夠真正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關注身邊的教學資源,實際上就是新教育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教育觀念。
一、重要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銳地感受著物候的變化。通過“節氣文化”校本課程使學生知道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基本知識,了解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文化,詩詞農諺等,拓寬學生視野,傳承經典文化,感受自然的變化,增加學生親近自然的機會,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從而營造快樂童年、詩意人生。
二、準備階段
有了開發課程的想法,我馬上付諸行動,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首先自己得對課程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查閱每個節氣的來歷。
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的來歷,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例如:立春來歷之一: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立春來歷之二: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
2、了解每個節氣的習俗、故事。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節氣從事農耕活動,它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節氣習俗也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期盼。為了了解這些習俗,我和孩子們一起親近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例如:小滿節氣就有這些習俗:(1)搶水,由年長者帶領各村各戶用水車將河水引灌入田,以盼豐收;(2)祭三車,小滿在咱們歷史上有一個習俗叫祭三車,哪三車呢,叫水車,牛車和絲車。農家在車水前于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3)食苦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
3、搜集節氣相關的詩詞歌賦。
有了前面的鋪墊,后面的收集就輕松多了,每個節氣到來前,我帶著孩子們一起搜集、整理相關的古詩、農諺、歌曲等等。例如:清明節氣,有的孩子收集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有的孩子收集的是黃庭堅的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還有的孩子收集的是唐朝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一年下來,我們整理了一大本資料,孩子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僅得到了提升,“533”生命課堂的拓展延伸環節也得到了很好地體現與落實。
三、實施階段
1、節氣歌曲唱經典
第一次上“節氣文化”精品課程讓我記憶猶新,當時正值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我決定先做一次嘗試,給孩子們上一節激趣課,讓孩子們先對節氣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首先用二十四節氣歌來引入新課,清晰明快的節奏把孩子們很快帶入了情境,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來,有的還邊唱邊舞,從他們的笑容和清澈的眸子里,我看出了孩子們對精品課程充滿了期待,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然后,我將節氣習俗、節氣詩詞都與音樂進行整合,先帶著孩子們打著節拍朗讀,我又配上孩子們喜歡的音樂,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邊聽樂曲一邊想象,讓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孩子們輕輕松松就把節氣詩詞記下來了,比起平時的一板一眼教讀法效果好多了。
2、節氣故事傳經典
為了讓“節氣課程”的內涵更豐富,我引導孩子們收集了很多關于每一個節氣的故事。有節氣習俗故事、有節氣養生故事、有節氣來歷故事、還有寫節氣詩詞的詩人故事......我們的匯報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是老師給大家講節氣故事;有時候是學生站上臺給大家分享;有時候我們也觀看視頻......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感受著自然的變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培養了我們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3、節氣古詩誦經典
一學年下來,二十四節氣課程上了一大半,因為寒暑假的原因,有幾個節氣課程沒有展示,但是孩子們也收集了資料,我們將在新學年里繼續落實。因為每個節氣我都讓孩子們積累了相關的古詩詞,有的節氣積累了一兩首,有的節氣積累了三四首。孩子們不僅會流利地背誦這些詩詞,還會和著音樂入情入境地吟唱。為了培養孩子們對節氣文化課程的熱愛,我還在班上舉辦了節氣古詩詞大會。有唱古詩、誦古詩、演古詩、猜古詩、飛花令等多種多樣的趣味古詩活動。孩子們在趣味橫生的古詩詞海洋中遨游,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傳承經典文化,讓自己成為最優秀的創意表達者。
4、節氣小報品經典
每周三下午的“節氣文化”課程成了孩子們一周最期盼的時光,我和孩子們在課程開發中積累了很多東西。我想,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讀一讀、講一講、唱一唱這些形式上,我要將自己研發的精品課程與國家開設的課程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人了解這門獨特的經典文化。于是 ,我帶著孩子們著手辦起了節氣小報,我讓孩子們利用美術課學到的排版知識對節氣小報進行排版設計,然后把我們平時積累下來的節氣古詩、節氣故事、農諺以及自己對學習這門課程的感悟寫進小報,然后加以美化。一張張精美的節氣手抄報在孩子們稚嫩的小手中誕生了,它們是語文、書法、美術與精品課程等多學科整合的結晶;它是核心素養的體現;它是最好的創意表達方式!
四、反思提升
節氣文化看上去是一幅幅斑斕多姿的畫,唱出來是一首首通俗易懂的歌,品起來如一杯杯沁人心脾的茶。讓我們一起走進源遠流長、有著超越時空魅力的中華傳統文化,去品讀、去領悟、去沉思……
老師傾情投入,孩子熱情參與,師生一起享受這和諧、靈動的精彩,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新生命課堂”嗎?我知道教改之路是艱辛的,前方可能會布滿荊棘,但我堅信“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人才濟濟的教師洪流中的我,好比汪洋大海中的一粒沙,相信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勤學樂思,善于總結,努力創新,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究會成為一顆璀璨的珍珠,讓小小的三尺講臺,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大眾科學·中旬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