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璇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建設,因為這是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也是推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遭遇了應試教育以及形式主義的“瓶頸”,將真正意義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擋在了校園之外。為此,本文將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義,探究其進校園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并就此提出破解之策。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學;瓶頸;破解之策;互聯網技術
引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為人類文明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代代相傳。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遺產國家的我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卻存在較大的不足,相較于韓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校園教育體系,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化和日常化,是我國未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歷史的積淀,更是歷史的選擇,其中有像《論語》、《孟子》之類的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記錄,讓人們更好地領會“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道理;其中有像《天工開物》、《齊民要術》之類的對中國傳統技藝的記錄,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代高超的技藝;其中有像《三國演義》、《資治通鑒》之類的歷史文化記錄,讓人們了解古代人們的政治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和傳承,更是刻印在人們骨子里的道德品質以及文化品格,家風家訓以及社會道德公約等都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記。但是在長時間的歷史傳承過程中以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更為看中經濟效益,更為注重經濟效率,會更為注重每小時的能夠獲取的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導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為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校園,從校園教育開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品格要求,掌握古人的政治智慧以及行為處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都有著重要作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瓶頸”
(一)形式主義教學方式導致其缺乏實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面臨著形式主義的“瓶頸”,很多學校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都是浮在表面的教育,沒有真正地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教育中的價值以及與校園教育融合的良好途徑,這也就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為了形式主義教學。形式主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方式,導致這一教學缺乏實效性,成為“隔靴撓癢”的教育,無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造成實質性的影響,最終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嚴重影響了其教育的實效性。
(二)應試教育思想導致其死板,無法起到深層次的教學作用
雖然我國素質教育以及學科核心素養改革進行了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深埋于部分教師的頭腦中,導致很多學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時,仍然采用應試教育的思維來進行教學設置。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教師會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劃重點,只講授在考試中會考的內容,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在這一課程教學中,更不會開展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內在思想道德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變得死板,缺乏靈活性,忽視學生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也無法起到深層次的教學作用。
(三)教學系統不完善,教師素質不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通常是作為校園課程或者地方課程展開的,其主要依托當地特色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山東地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是依托孔子文化,潮汕地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則是依托潮汕文化等,在教育形式上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但是這種校園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開展也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內工作被學校教學系統邊緣化,存在教學系統不完善的情況。部分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就是簡單地介紹了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至于學生聽沒聽懂,有沒有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和體會,教師和學校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在校園課程或者地方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教師由于很多都沒有接觸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在課程教學設計以及課程內容講授過程中也都大多依賴課本內容,缺乏一定的創新和靈活性,呈現出嚴重的教師素質不足的問題。這也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遭遇了“瓶頸”。
三、破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瓶頸”的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是我國有效推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建設的重要渠道,也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我國青年學生頭腦的重要手段,是幫助我國青少年面對市場經濟以及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能夠保持頭腦清醒的關鍵。破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瓶頸”是有效實現我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建設目標的關鍵。
(一)打破形式主義,增強傳統文化教學實質性
打破形式主義,是真正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校管理層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都能夠端正態度,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的重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過程中,應該樹立長遠眼光,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肯定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三觀樹立以及人格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打破形式主義,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不是為了做給上級領導看,而是發自內心地將其納入到學生教育教學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增強傳統文化教學的實質性。
在《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校層面應該看到并認可《論語》對學生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思維的影響,能夠用那些耳熟能詳的孔子語錄鼓勵和激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舉辦相應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會和理解。
(二)摒棄應試教育思想,設計多元化教學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并不是為了增加一門考試科目或者加重學生的考試負擔。所以,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摒棄應試教育思想,教育主管部門也能夠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的考察形式,改變傳統的運用考試考察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網絡活動舉辦或者是項目考察,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實踐。摒棄了應試教育思想,能夠進一步破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瓶頸”,能夠幫助學生更為靈活自由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具有針對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去除對學生學習的束縛。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過程中,以孔子文化教育為例,教師可以效仿孔子的“杏壇講學”,開展室外教學,采用“有教無類”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發揮自身自主性,發揮自身潛力,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個體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育目標,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三)推進“互聯網+傳統文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改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學資源問題和教學質量問題,也是順應當前互聯網時代發展特性做出的選擇,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都有重要現實意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好網易公開課以及MOOC等線上資源,積極開展教學的O2O模式,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更為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線下教師個體素質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遭遇了“瓶頸”,要想打破這一“瓶頸”就需要改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夠為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為廣闊的視角。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紀錄片資源可以用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第一視角,更為直觀具體地觀察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觀看視頻等也能夠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使命。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我國穩步推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的關鍵一步,也是我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建設的重要渠道。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受我國教育體系傳統和觀念影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形式主義、應試教育觀念以及教師傳統文化素質不足成為了最為普遍的影響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或者理想的效果。為此,積極破解這些“瓶頸”,積極推進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是我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建設的當務之急。一方面,我國應該推進教育體系改革,改善形式主義現狀和應試教育觀念,推進多元化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格局;另一方面,需要推進互聯網+傳統文化教學的發展,利用好互聯網網絡資源和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提供更多更新的視角,提升其教學實質性。
參考文獻
[1]馬長江.網絡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與研究[J].學周刊,2019(24):57.
[2]李凱,鄭智超.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價值、挑戰及其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7):6-8.
[3]陳珊珊.傳統文化在閱讀推廣活動中的傳承與創新探討——以廈門市同安區圖書館“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為例[J].福建圖書館學刊,2019,2(02):51-54.
[4]續一杰,段紫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實踐和模式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