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翠霞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小學發現了啟發式教學法的優勢,同時啟發式教學法也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尤其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有積極意義。因此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法 小學科學 教學應用
引言:科學作為小學階段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更全面的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與大自然中的事物緊密結合,而小學生正處于科學觀、價值觀的建立階段,了解大自然的規律、認清科學的本質是小學階段科學學習的關鍵。除此之外。科學知識是人類不斷探究發現產生的結果,對社會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通過啟發式教學法開展科學教育更是幫助小學生構建探索知識的空間,有效提升其科學涵養。
一、啟發式教學法的內容
啟發式教學法重點突出在啟發,同時啟發也是教師在授課中必備的專業技能,簡單來說,啟發就是指對學生大腦思維的開發,需要教師通過正確及時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接受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最終學會運用知識。啟發式教學法雖然歸納為一種教育手段,但是事實上卻囊括了所有能夠誘導學生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方法,而應用啟發式教學法是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鍛煉,使他們能夠更快地消化知識、更準確地運用知識[1]。尤其針對小學科學的教育來說,科學知識的學習主要是為了運用,啟發式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的應用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知識的熟練掌握以及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啟發式教學法主要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所以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授課模式,不能一味的講解理論知識,應該創新教育方式,以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為根本出發,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開拓他們的思維、增強知識運用能力、并且在學習中養成創造力,最終獲得全面的發展。
(一)通過具體事物啟發教學
啟發式教學法最簡單的應用方式就是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是圖片等與課堂內容有效融合,由于小學生仍然處于具象思維,大腦思維是依賴于具體事物的,因此這種啟發式教學更能符合其性格特點。而利用觸覺、視覺等直接進行感受的方式讓學生更為感性地接受知識,并有所感悟,所以能夠發揮更有效的啟發作用。同時這也需要教師在運用這種感性的啟發式教學時,借助一些其他的教輔工具進行啟發任務。例如在三年級《身邊的動物》這一單元的講解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動物的圖片,通過圖片能夠直觀的讓學生觀察到動物、進而找尋到動物之間的不同,有利于科學知識的理解。
(二)通過提問啟發教學
課堂上創設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也能夠發揮啟發作用。而且提問的方式更能推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更有活力。但是通常情況下,教師都忽略了提問的重要性,將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方式很難引發其深度思考。除此之外,提問的次數以及頻率都應該有所增加,單一的提問形式或是低頻率的提問都難以提高啟發式教學的效果[2]。教師一定要適當增加提問的次數,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有效鍛煉其思維能力,最終獲得高質量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級《土壤》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土壤是什么組成的嗎?”接下來同學們就會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有的會說:“土壤里有水。”有的會說:“土壤里有小石子。”然后教師再給出正確答案,進而開展科學內容的講解。這種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推動他們認真思考,賦予啟發真正的意義。
(三)通過實驗啟發教學
科學離不開實驗。在開展小學科學相關課程中,教師也要注重通過實驗啟發學生,實驗不僅能夠促進思維發展,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加深對科學知識、科學現象的理解,因此實驗也能夠產生很大的啟發作用。教師可以采用組織課外科學活動、課下調查或是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啟發式教學[3]。例如在五年級《植物的需求》這一單元中講解植物需要陽光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栽培豆芽,將發芽的豆芽分為兩組,一組放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組放置在能夠遮擋陽光的紙盒中,然后觀察豆芽的生長情況,最后收集并記錄數據和現象,再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方式能夠使其對科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見解,還能夠在不斷思考、不斷觀察中得到科學素養的提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啟發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教師首先要明確啟發的作用,然后通過利用具體事物、提問、實驗的方式開展教學,才能夠全方面地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進行提升,有效提高他們的科學涵養。
參考文獻:
[1]李清華,顧長明.小學科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05:52-53.
[2]苗松.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渤海大學,2016.
[3]王俊卿.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西藏教育,2015,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