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主要推行的是PPP融資模式,但是中國PPP模式在實際運行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借助相關的法律制度來改善其不良現象,從而推動中國PPP模式的有效發展。本文主要對中國PPP融資模式的情況加以說明,并且對中國PPP融資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和方法,從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好中國PPP融資模式。
關鍵詞:中國PPP;融資模式;問題;對策
一、中國PPP融資模式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政府對于PPP項目的融資管理不到位
一般來說,公私合作項目對于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具有較大的挑戰,政府要不斷地轉變執政職能,提升其專業掌握的能力。我們國家正式采取PPP融資模式較晚,它是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而且該模式在準備前到項目完成中需要對技術、資金和政策進行全方位把握。我國PPP融資項目中上存在較大問題,比方說選擇項目不夠穩重,PPP融資模式中關鍵在于引入私人部門中的高科技技術,從而更好地提升公共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質量,政府如果沒有充分重視其質量和效率的提升,這將會給PPP融資模式帶來較大的效果,也就是無異于一般的融資模式了。
(二)監管部門內部分歧較大
政府在開展PPP立法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動用發改委與財政部的作用,可是這兩個部門推廣項目的時候存在出發點的不一致現象。發改委認為PPP融資項目主要是用于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惠及民生和推動改革與投資增長的重要方式,而財政部則認為PPP融資模式可以減少地方債務壓力,還能夠有效地防范好地方金融風險。所以監管部門內部存在較大的爭議,但是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卻是不一樣,這就對PPP融資模式的有效實施帶來不好的影響。
(三)擔保體系不夠健全
當下,我們國家還沒有設立專門的PPP項目綜合信用擔保制度,大部分金融機構中缺乏貸款PPP項目。而PPP融資項目的數量比一般擔保機構的數量更多。PPP融資模式中的項目主要服務于發達鄉鎮或者欠發達的地區。但是其中主要問題在于缺少合適的金融機構加以支持。其信貸服務與融資需求不相符合,這就嚴重影響了資金的投入以及相關渠道。
(四)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
由于PPP融資模式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只有一些零散的規則和政策,并未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另外,有些部門頒布的法律法規中出現矛盾或者重疊的現象,這都難以有效地保障公私合作模式的順利開展,站在PPP與特許經營的關系來看,財政部將一直堅持PPP融資模式的概念,然而特許經營只是作為PPP融資項目的目標之一。在PPP法的草案中沒有明確劃分出 PPP項目的適合范圍,特許經營管理法中規定了交通、水利、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二、完善中國PPP融資模式的對策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增信機制
要使PPP融資項目中的融資風險得以降低,就要建立健全銀行的征信機制。第一,銀行要完善好企業的增信制度,并且努力增加更多社會資本進行融資的機會。第二,在PPP項目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出監督和管理的作用,督促資金是否落實到位。其中,政府還應該把一些PPP項目作為重點規劃項目,并且有效地利用重點規劃項目的示范性和引領性,使更多的社會資本加入PPP融資模式中來。
(二)地方政府要不斷規范自身行為
地方政府在執行PPP融資項目的時候,必須嚴格依照我國各部委的要求和規范開展相關工作,要確保交易結構設置與PPP的管理規定相協調,并做好風險管理工作,這樣也能夠進一步完善好相關的操作流程。政府要有效地控制好PPP項目支出范圍,不允許超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0%,這樣可以更好地加強地方政府項目支出的透明度。政府在實施PPP項目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論證工作,科學有效地選擇好PPP項目和社會資本,不可以任意地把無關的項目加入項目包里面,必須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籌劃項目中的特點,增強社會資本的自主勸和獨立意識,讓社會資本多參與到運營實質較好、現金流良好的項目中來。
(三)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
金融機構要和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共同協調配合,不斷地引導地方政府遵循相關要求和規范開展PPP融資項目。金融機構在識別項目的時候就可以加入PPP項目中來,要基于PPP政策合理要求之下,自覺地輔助地方政府來設計項目的交易結構和邊界條件等內容,這樣可以方便地方政府規范有序地進行PPP融資結構的設計工作,也有助于私人資本的參與。
三、結束語
中國PPP融資模式可以促進社會資本的有效利用,也能夠帶給社會資本更多的效益。但是,中國PPP融資模式在實際運行的時候,還是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這就需要厘清PPP融資模式與專項立法的關系和相關部門的聯系,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PPP融資模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康,孫潔.公私伙伴關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與功能[J].財政研究,2009( 10).
作者簡介:
趙悅霖,山西陽泉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