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英

摘 要:數學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解題后反思可以幫助學生加強知識的掌握,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為例,對解題后反思對初中生解題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然后對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解題反思;解題能力
數學解題反思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再認知,幫助學生將數學題用到的知識點以及解題規律提煉出來,構建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從目前的情況看,教師為了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全面理解,通常會提供各種類型的數學題讓學生解答,由于學生的精力有限,沉重的作業任務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需要通過解題反思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答題效率,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由此可見,探析解題后反思對初中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解題后反思對初中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一)反思數學題目,培養審題能力
數學題目的反思決定學生是否可以成功解題,所以學生需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隱含的條件,找到解題方法。教師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題目進行反思,從而增強學生的審題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教材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時,可以對學生展開以下習題訓練:一張長方形紙片沿對角線裁剪,得到兩張三角形紙片,將其擺成圖一形式,B、F、C、D處于一條直線中,且PB與CD相等,找出圖中的全等三角形。

在做這一習題時,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探索出解題點,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首先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在這一題目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總結出哪些結論?幫助學生證明AB與ED垂直。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求證全等三角形時,可以應用到哪些定理與方法,這時學生就會整理自己的解題思路。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研究方式,以該題目為切入點,進行題目的分析與討論,通過組員的互幫互助,即使沒有解題思路,也可以快速地找到解題點。并且,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解題過程,培養數學思維
學生在初中階段面臨中考這一轉折點,為了取得良好的成績,通常需要開展題海戰術,在習題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解題的過程中,解題方法存在共性,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解題方法與要點進行總結,提高自身的思維水平。如,仍以《全等三角形》這一課為例,學生在進行大量的解題之后,在反思解題過程時,就會發現這一定律,在已知兩邊的情況下,需要尋找夾角、直角、第三邊,在已知一邊一角的情況下,如果已知邊為已知角的對邊,在證題時,需要尋找任意角,如果已知邊為已知角的鄰邊,可以通過尋找已知角的另一邊、已知邊的對邊、已知角的另一邊進行解題。在已知兩角的情況下,可以找兩角的夾邊、以及另一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過問題的快速識別,可以進行問題歸類,快速地找出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雖然解題規律可以由老師總結,但是學生在機械記憶的過程中,很快就會遺忘,而通過解題過程的反思,可以使學生自己總結解題規律,形成數學思維,快速地解決問題。
二、初中數學反思能力培養的具體建議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在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滲透反思技巧,增強知識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時間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針對習題進行多種解題方法的思考。其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實時的引導,如“該習題運用的思想方法是什么”“習題中涉及到哪些知識點”,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地整理出解題思路。
為了避免課堂的枯燥乏味,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時,可以對問題情境進行創建,確保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第十八章《平行四邊的性質》這一課時,在開展習題訓練時,可以創設這一問題情境,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固定橡皮條的實驗動畫,依據實驗結果,指導學生總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最后,教師在培養學生養成反思習慣時,可以指導學生在做習題時,寫數學隨筆,以筆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解題思路,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總結自己的做題規律與思想方法,時刻對習題進行反思,從而培養出學生的反思習慣。除了記錄自己的習題心得之外,也可記錄自己在做題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在課上向學生以及老師進行詢問,學習解題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解題反思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起重視,具體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反思數學題目、解題過程,培養審題能力與數學思維,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碧姬. 例談解題后反思對初中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 名師在線,2019(20):25-26.
[2]林運來,張兵源. 促進理性思維,培養良好習慣——對學生撰寫“考后反思”教學實踐的思考[J]. 中學數學,2016(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