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萍
摘 要:小學數學中學生的錯誤率較高,相較于其他的學科,數學有一說一,問題的對應答案只有一種,當然也倡導學生多元化思考,進行數學的舉一反三,這就導致學生的作業更是狀況百出。注意作業批改的方式與方法,可了解學生的作業心態,反饋給學生作業的要求與指導,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形式意識到自己的數學問題,并獲得數學的獨立探索鼓勵。小班化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注意批改的因材施教,而不是過于籠統地進行對錯批改,注意批改的創新和反思,提高學生的作業積極性。
關鍵詞:小班化教育理念;小學數學;作業批改策略
引言:
小班化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意識狀態等,分析學生的數學獨立狀況,作業批改中分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指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具有信心,且通過作業的批改提高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意識,小學數學的作業批改形式應多樣化,充分利用作業的平臺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情況,為之制定學習計劃,借助批改更正學生的問題,并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巧用評語
語言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但很少有教師在數學的批改中關注語言帶來的影響。而實際上,小學生具有向師性,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學生們認為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教師說的都是對的,教師做的一定都是好的,學生們會自覺地模仿教師并學習他們的一言一行,這也是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將這種思考結論轉移到數學的作業批改中,教師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的作業心態,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教師在批改中可以寫:“你真棒,真想知道什么樣的題目才能夠難倒你。”或者“又錯了哦,又被我抓住了哦,下次再錯就吃掉你(配合一個搞怪的簡筆畫)。”這樣的批改會讓學生產生期待感,他們十分期待自己的作業拿回來的時候教師寫了些什么,還可以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的動態信息,運用評語進行適時點撥,以幫助學生拓寬思路,發展智能。
二、鼓勵上進
學習是一項復雜的認識、實踐活動,即使是優等生也會時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客觀評價與鼓勵上進相結合的批改策略。例如:我班某同學作業向來工整,從不馬虎。昨天批作業時,卻發現他的作業沒有按要求做:(1)沒有寫題目要求;(2)讓我無法判斷他的解題是對還是錯。看完后,我并沒有武斷地否定這篇作業。沉思后,我給了這樣的批改:首先在他在答案后面畫了一個問號,然后在下面寫下“你覺得自己怎么樣?我覺得你的上進心是很強的。因為你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優秀的好孩子。”今天,再次打開他的作業時,映入眼簾的是書寫工整、排版美觀的作業。我開心地笑了,于是在他今天的作業后面寫下了“優”,并畫了3個笑臉。
三、多樣符號
針對長期以來數學教師習慣于用“√”“×”兩種符號來批改作業的情況,我提出批改作業的符號多樣化。比如:有些學生在解題中只錯了一個數字或某個數字寫得不規范時,用“○”圈出那個數字提醒學生注意;用“?”來表示對學生的解題方法和過程存在疑問;而不要用一個大“×”全盤否定。同時我不用百分制或五分制,而是用笑臉來代替,解題全部正確、字跡清楚、作業規范就畫上三個笑臉,如果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那就畫兩個或一個笑臉。符號也是一種語言,運用得好可以提醒學生錯誤的原因,指出改正的關鍵,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增強學生作業訂正時的指示性。
四、協商批改
作業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令老師疑惑不解的情況。如:一個基礎知識較差,平時作業潦草的同學,有時他的作業卻做得很好。他是有突出的進步,還是有抄襲行為呢?一個向來作業工整,從不馬虎的同學卻做得不好。這些都有可能是特殊情況造成的。為了實事求是地批改作業,嚴禁抄襲作業的現象發生,我們就可以采取多方面了解情況、協商批改的策略。例如:在計算37-(2+3)×6時,有位學生這樣做“”37-(2+3)×6=6+1=7”。我對這種解法有些疑惑,就找來這同學詢問:她說:“(2+3)×6是5個6,而37是6個6加上1,這樣它們相減便是1個6加上1,即6+1=7”。我對她這種富有創造性的思路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同時指出作業中應該有解題思路,并通過步驟表示出來。最后,通過協商給了她一個恰當的等級。
五、一題多評
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學生難以一次性使作業達到較高水平,得到自己滿意的等級。為了調動學生進一步改進作業質量的積極性,我們可以采取一題多評,逐次提高等級的批改策略。當作業發給學生以后,如果他們能夠糾正錯誤,彌補不足,或者補充更好的解題方法,就可以視情況給以提高等級,調動他的積極性。在評語中可以加一些鼓勵引導性質的話,例如:“得數正確,但可以簡便計算,你再想一想!”,“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六、啟發誘導
為了調動學生進一步改進作業質量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啟發誘導,一題多改的批改策略,使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為學生以后參與數學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必要的基礎。例如:有一位學生做22×99+22=2178+22=2200。我給他評了中等,并啟發“得數正確,你能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嗎?”學生補了新的算法“22×99+22=(22×100-22)+22=2178+22=2200”。為了使他提高等級,我又啟發誘導:“哇,你真行!還能想出第三種方法嗎?”還在題目22下邊畫了條紅線作暗示。果然學生又補了一種算法“22×99+22=22×(1+99)=22×100=2200。”我再次為她提高了等級為“優”,并批道:“你真了不起!”
結束語:
實踐證明,數學作業中的多種批改策略,可以彌補“√”“×”判斷方法的不足,還能從學生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作業,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楊紅.激勵性評語在數學作業批改中的價值及其運用[J].甘肅教育,2017(13).
[2]姚敏.如何寫好對學生的評語[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7).
[3]索水平.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適時運用激勵性語言[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3).
[4]丁正全.小學數學作業批改的幾種策略[J].考試周刊,2016(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