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厚琴 朱雪梅 鐘超輝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熱門話題,是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北海市中職校的物流專業建設改革研究與優化必須迎合這一發展方向,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學歷深造、實習就業,招生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面力求創新,才能培養出符合物流企業需求的技能服務型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中職物流;專業建設改革研究與優化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該方案不僅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總體要求與目標,而且還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扶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各類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諸多有利條件和良好工作基礎。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
廣西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創辦于1981年,學校占地面積300多畝,由北海市人民政府舉辦,是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先后榮膺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首批“自治區五星級中等職業學校”等多項榮譽。校企合作是我校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方式,我校與全國各地許多家知名企業聯合辦學,引進知名企業,以“名校+名企”的形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辦適合學生發展的職業教育,為每個學生出彩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1 中職物流專業建設現狀
我校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創辦于2004年,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建設和教育教學理念,積累了許多專業建設以及教育教學經驗。但多年來專業建設改革步伐較慢,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教學設施設備資源匱乏,實習就業出口難尋,招生管理難度大等問題,面對著一系列的專業建設問題,我們不斷尋求突破,積極創新創造,終于在2018年,我校物流專業獲得了自治區物流專業示范特色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我校在有效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建設物流專業示范特色建設項目。
2 中職物流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物流專業自創辦以來,師資隊伍力量相對薄弱,現有的師資力量大部分來源于轉專業甚至是轉行教師力量,僅有兩名教師是物流專業科班出身,教育教學經驗相對較淺,同時兼顧學校其他工作。總體上,相對于學校的其他專業,師資隊伍力量相對薄弱,這就導致在物流專業建設上,物流團隊里的每個人就需要發揮更大的能力去建設整個物流專業。
2.2教育教學資源匱乏
在自治區投入示范特色專業建設之前,物流專業的教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早在港口專業得到國家投入建設時,依靠專業輻射,給物流專業配備了一些叉車、堆高機、倉儲貨架等硬件教學設備,但相對于整個物流專業的先進性建設需要,軟件類等內涵資源相對還缺乏,同時物流專業實訓室場地有限,導致教育教學資源沒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2.3實習就業出口難尋
實習就業一直是整個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中職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升學深造,也可以選擇實習就業,升學問題相對還好解決,但實習就業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許久的大難題。實習就業的難點在于物流企業對實習學生的需求量不大,需求單位相對比較零散,不集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相對還比較低,物流企業一線崗位相對比較辛苦且低端,部分學生不愿意到外省就業等。校企合作的模式難洽談,愿意長期和學校深度合作的物流企業不多甚至極少。
2.4招生管理難度大
招生以及學生管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北海的物流行業發展相對于其他大城市較慢些,物流高科技高水平的行業發展在北海體現得還比較少,反而快遞、倉儲在北海發展比較普遍。這就導致了絕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覺得物流就是做快遞,物流就是做倉儲的,物流就是做很低端工作的,物流就是干體力活的,這種視野和認識一下子沒能及時轉換,所以物流的招生比較困難,基本上每年只招到一個班。而且這一個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到招生后期才招滿的,所以學生的管理工作難度也就相對會大很多。
3 改革傳統專業建設模式,校企合作促進中職物流發展
3.1 人才培養模式
在獲得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后,尤其是在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后,我校物流專業大改傳統專業建設模式,依托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有效的校企合作,將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工作與學習相結合,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就業與成長相結合,在校企合作“五共”原則,即人才共育,課程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力創新創造發展物流專業,給予物流專業一個全新的發展機會,同時也給予學生們一個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高薪就業的發展平臺,愿學生們都能前途似錦。
3.2 課程體系開發
基于有效的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五共”模式中的課程共建方面,結合合作企業的就業崗位需求以及企業現有資源,共同開發建設一批對學生就業與職業生涯發展有重要價值的示范性優秀課程,建立包括學習任務庫、知識點庫、案例資源庫、能力評價標準庫在內的專業數字化課程資源,提升物流專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時先進性實訓基地也能為學生提供了最前沿的實訓設備和仿真的實訓環境,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物流從業人員。
3.3 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目前北海市中職校與廣東中山市物流協會以及北海市快遞協會的有效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安排物流教師到企業進行產教融合的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及社會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創新創業等競賽活動,全面提升物流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通過制定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的多項師資培養計劃,形成一支有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師資隊伍。
3.4 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校企合作需要,企業參與指導,建設“產業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緊密、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實訓指導教師水平高、教學資源豐富、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先進性實訓基地,引領整體物流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同時以“服務廣西區域產業,依托北海物流行業優勢,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課程理實一體化建設”為途徑,堅持升級完善和創新創造相結合,突出高新技術應用,將教育教學、內涵培訓、職業考證、技能大賽、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形成面積大、功能全、設備先進、規劃合理、管理智能的集教、學、研、產、銷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物流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包括物流綜合實訓室、ERP沙盤實訓室、智慧物流實訓室、校園快遞超市、物流設備維護實訓室、物流中央廚房配餐中心實訓室等。進而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擴大學校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辦學影響,為企業提供產品生產、工藝革新、技術推廣服務,同時為市域及周邊職業學校實習實訓項目建設、管理和培訓提供指導和服務。
3.5 學歷深造、實習就業
我校中職物流專業學生有繼續申報大專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的機會,每一個有意愿的學生都可以繼續進行學歷的深造,這也是可以提前根據學校校企合作的所有崗位方向去選擇自己想要就讀的院校專業,提前規劃職業生涯,提前選擇努力方向,提前做沖刺備考準備。而對于不選擇學歷深造,選擇實習就業的學生,學校有效的校企合作便是學生實習的方向,對于涉世未深,經驗尚淺的中職實習生,先實習適應社會生活,再擇業就業,將是一種良好的學習進步途徑。
3.6 招生以及學生管理
在有效的校企合作不斷順利進行時,學生以及家長都對物流專業的前景以及崗位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逐漸轉變之前對物流行業的片面認知,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招生相比于傳統模式的招生就相對順利一些,今年物流專業的招生情況逐漸變好,順利招滿兩個班級。相信在后期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也會相對容易開展些。同時,學校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需求針對性制定管理制度,按照企業管理的方式開展學生在校管理工作,企業也在合作期間對學生進行職場崗前培訓管理,學生的管理過程,校企雙方共同管理。
4 展望校企合作未來
有效的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出路,依托校企合作,學校可以找到戰略合作的教育伙伴,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強辦學實力,豐富實訓項目,拓寬校內外實訓基地范圍,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認知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拓寬對專業的認識,豐富視野,扎實理論基礎,講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同時,介入企業的引領,學生會更加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學習,去探索。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提升社會知名度以及社會服務影響力,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專門崗位的人才,省去大量崗前培訓、集中培訓的時間與成本。
5 結語
校企合作是中職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專業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職物流專業建設改革研究與優化,方向是正確的,思路也將是清晰的。感謝國家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也感謝合作企業的信任與支持,最后感謝物流團隊中的每一個隊員。
參考文獻:
[1]周全,陳琳. 以校企教學模式促進中職物流專業發展[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05):263.
[2]趙亞蘭,王金秀.中職物流專業實訓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36.
[3]張毅.校企合作創新對中職物流專業的積極影響——以交通運輸職業學校與“商儲”合作項目為例[J].管理觀察,2014,547(20)
[4]金潭.基于港口經濟背景下的中職物流專業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35):172.
[5]林小平.基于市場導向的中職物流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470.
[6]張洪峰. 基于工作過程的中職物流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 管理觀察,2016,08: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