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英
【摘要】 ?近年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培養中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個體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及時,也是我們做老師義不容辭的任務。本文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論述如何挖掘和利用文本素材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關鍵詞】 ?文本素材 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 ?G635.5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135-02
近年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厭學、與同學不能友好相處、缺乏誠信、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缺乏好奇心和創造力、遇到困難退縮不前等都明顯地體現在中學生身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中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個體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及時,是當務之急,也是我們做老師義不容辭的任務。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論述如何挖掘和利用文本素材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一、了解教材,挖掘文本教材的人文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閱讀經典名篇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滌,讓我們的行為舉止更加規范有禮,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部編版教材的“選文注重經典性、多樣化,文質兼美,尤其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以經典為主,可以使學生打破時空的界限,與文學大師、思想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讓學生突破原先狹小的心靈圈子,放眼國際多元文化的天關運營,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燦爛的現代文明的風采,同時從作品中感受偉大心靈的搏動。”(《編寫說明:關于教材》)
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明確每單元的編寫意圖和單元目標,挖掘蘊含在文本中的積極內涵,對我們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文本素材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是有很大的作用。
以七年級下冊為例:第一單元是有關“杰出人物”的,學習本單元可讓學生感受他們的非凡氣質,喚起學生對理想、抱負的憧憬和追求。第二單元是有關“家國情懷”的,所選的文章都是表現家國情懷的。學習本單元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三單元是有關“小人物”的,所選作品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學習這類作品,可引導學生學習他們身上向善、務實、求美等優秀品格。第四單元是有關“中華美德”的文章,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心靈,使學生萌發對道德修養的更高最求。第五單元是“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單元,這單元的作品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間閃爍著哲理的光彩,給我們以啟迪和感悟。第六單元是有關“探險”的,學習本單元可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和科學領域的勇于探索和想象力。另外,教材編排還包括三個綜合性學習內容,分別是:“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我的語文生活”;兩本名著導讀:《駱駝祥子》和《海底兩萬里》。這些內容,從課內引申到課外,有利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積極心理學提出人要具備六大美德24項積極心理品質,在初中階段最需要重點培養的積極心理品質是:愛、信念希望、友善、謙虛、執著、創造力、真誠、寬容、領導力(9項)。而在我們的文本素材中,這些積極心理品質都蘊含在內。挖掘初中語文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教育,有利于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二、利用文本教材,多種形式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一)善用導入語,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好的導入語不但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引起學生的共鳴。七年級下冊課文《鄧稼先》敘述了我國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科學和技術專家鄧稼先為國貢獻的事跡。文章表達的是一種愛國之情,贊美的是鄧稼先身上所體現的勇敢、真誠,謙虛、樸實、不怕困難、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這些積極心理品質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必需但形成又帶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些優秀品質,我采取的導入語是: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在這變遷中,有些人卻甘于寂寞,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默默地為國家為人民做著貢獻。正是有這些鮮為人知的默默奉獻的杰出人物,我們的國家才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他們是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這樣的導入,“甘于寂寞”、“勇氣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會成為吸引學生的關鍵詞,學生就會帶著:“他是如何甘于寂寞、默默奉獻的?”“他的勇氣和毅力體現在哪?”“是什么讓他這樣做?”的問題進行閱讀,學習主人公的積極心理品質。
在另一篇文章《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我是這樣導入的:有一個人,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即參加學生運動。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目不窺園,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做出卓越的碩果;參加民主運動,把一腔熱血灑在了為民主而戰斗的前線,遭到特務分子的暗殺,用生命譜寫了一首最壯麗的詩篇。他,就是著名的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他那種對學術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優秀品質和言行一致的處事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以上兩篇文章就是善用導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感悟到文章人物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引起學習的興趣和把它們變成自己品質的渴望和動力。課文的導入不但可從時代背景、人物介紹和主要情節等方面進行導入,也可借助一些詩歌、圖畫,電影史料等創設意境,讓學生領會并感悟其中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例如學習《背影》時可以父親爬月臺的背影照片來導入,引導學生感受父親深沉的愛;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播放相關的電影史料讓學生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看看我們的先輩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的今天,讓學生明白到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當懂得珍惜。
俗語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結合課文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善用導入語,對于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有很大幫助。
(二)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文本素材的積極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
若文本過長,學生有時會失去閱讀的興趣,更不要說去理解文本中積極的人文內涵了。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步步去引領學生去閱讀,去感悟,才會化成自己的收獲。以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體現文本素材中的積極人文內涵,更能激發學生的同感,從而領悟到其中的積極心理品質。在教學中,除了常規教學形式,筆者還會采用以下的教學形式:1.誦讀式。語文教育的老前輩、學識淵博的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在講授一些感情色彩明顯的文章,特別是一些詩歌作品,用誦讀法是很好的一種教學形式。例如在學習《觀滄海》時,讓學生大聲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到曹操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自己心中的豪情壯志便油然而生,對前途對人生充滿憧憬。2.小組合作探究式。在學習一些與人相處的文章時,我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挖掘文本素材中的積極內涵。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會讓學生聯系文章內容進行探究學習:遇困難時怎樣處理?當同學有困難時,你該怎樣做?再聯系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專題讓學生探討如何與同學相處。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自我探討思考,學生就會領會到蘊含在文本中的堅強、勇敢,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等積極心理品質,并學習消化,成為自己的品質。3.圈點批注式。“圈點批注”就是用一些符號對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者是自己深有體會的詞句進行圈劃,然后在旁邊寫上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見解。這種教學形式更傾向學生的主體感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及時把自己的收獲感悟寫下來,對學生的教育更深刻。例如在學習《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有一名學生在第三段旁寫上這樣一段話:“修改文章,不恥下問,充分尊重他人,不會因自己名氣大而看不起別人,看出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厚、尊重別人以及謙虛好學的品質”學生能得出這樣的體會,說明這些優秀品質已深深刻印在他的腦海中,他也會盡力把這些品質變成自己的品質。
其實,不管采用何種教學形式,只要我們老師在課堂上秉承著“讓學生學習有收獲”的理念,把文本素材中的積極人文內涵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聯系起來教學,我想學生在知識獲取和品質培養上就一定有收獲。
三、緊扣文本素材進行課后拓展,讓積極心理品質在學生心中扎根
文本素材的積極人文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但使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在學生心中扎根、生長還要靠平時的潛移默化。在日常學習中,筆者也科充分利用文本素材,讓學生的品質扎根生長。1、通過寫讀后感、寫閱讀心得等形式讓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扎根生長。例如學習了課文《老王》后,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老王的人嗎?他們又是如何讓你感動的?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閱讀課文的體會寫讀后感。2、結合文本素材的“綜合性學習”內容,通過開展一些活動來讓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扎根生長。如可結合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人無信而不立”開展小組探究活動:探究“信”的傳統和現代意義;可開展“講身邊誠信故事”的講故事活動;可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班級演講會。通過這些活動,讓“誠信”這積極的心理品質在學生心中扎根成長。3、處理學生問題時,善于聯系文本素材所蘊含的積極品質來教育學生,讓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扎根生長。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曾說:“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學歷等,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等積極心理品質。”這句話點明了積極心理品質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人健康成長乃至成才的根本保證。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用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積極人文內涵,把它們運用到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中,那么,必能“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課題編號:GDXKT16661)
[ 參 ?考 ?文 ?獻 ]
[1]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華中師范大學,2006-5-01.
[2]熊捷凱.《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文理導航(下旬)2015年第2期.
[3]馬甜語. 《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吉林大學,2009年.
[4]王敏. 《初中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融合》蘇州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