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祥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科目,該科目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對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將針對學生沉迷網絡問題,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助力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
當下,網絡已經遍布在千家萬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網絡時代下,很多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沒有自制力,導致太過于沉迷網絡,從而荒廢了學業。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們沉迷網絡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合理正確地使用網絡。因此,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該充分地發揮學科優勢,針對學生沉迷網絡問題進行有效性的教學。
一、精心備課,拓寬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課堂有效性的前提是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備課。因此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應該精心準備課堂內容,拓寬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知識,掌握網絡并且了解沉迷網絡而帶來的危害。
在湘教版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涉及了很多的和網絡相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借助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網絡。比如,《走進信息時代》、《異彩紛呈的傳媒世界》這兩節課內容都與網絡有關,因此筆者在備課的時候會全面且細致的了解這兩節課本的內容。筆者會通過采訪的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明白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筆者會通過調查和搜集的方式了解我國目前學生上網的現狀。筆者會利用信息技術搜索與之相關的視頻、圖片、文章、規章制度,并把他們納入教學設計中。筆者還會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原料,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網絡和知道沉迷網絡所帶來的危害。
總之,教師在教學前應該精心備課,通過全面了解課本知識,對學生展開針對性的教學;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全面的了解網絡知識。
二、情景互動,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意識
情境互動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方式,具有生動性、趣味性等特點。教師采用情境互動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與網絡有關的課程內容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積極地學習課本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如,筆者在教學《不要在網上迷路》這一課內容時,引入了一個故事情境:小宋是一個非常愛上網的小姑娘,經常上網查閱一些資料,也經常上網玩游戲或上網聊天,某一天,有一個網友要求與她在現實中見面,此時小宋應該怎么辦? 當筆者向學生講述完這個故事情境后,便要求學生針對這個故事的問題進行思考并且回答。筆者把學生們分為了幾個小組,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不一會的時間,學生們紛紛舉手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小宋應該拒絕網友的要求;有的學生則表示小宋可以帶著她的監護人與這位網友進行見面;還有的學生則覺的如果網友是名女孩子,那么小宋可以與那位網友見面……學生們的回答多種多樣,雖然有的學生的回答仍不是完美的答案,但是在學生們的回答中筆者發現他們都有了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當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后,筆者便對學生們所回答的問題進行一一的評價,使學生了解正確的做法,提高網絡安全意識。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情境:小王在上網的時候遭遇網絡購物和網絡游戲的誘惑,對此感到非常的糟糕,請同學們為他想一想,這時該怎么辦?當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筆者不再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而是引導學生觀看課本教材,讓學生通過課本教材和實際情況,進行自主的思考。學生們聽了筆者的要求后紛紛陷入了沉思,幾分鐘后,學生們進行了問題的回答。筆者發現在這次回答中,學生們的網絡安全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創設情境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
三、設計活動,引導學生文明健康上網
教師在教學時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上進行與網絡有關的教學時,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活動。
仍以《不要在網上迷路》這一課本內容為例,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一個以“遵守網絡活動,爭做文明好學生”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活動的具體規則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列舉一些上網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列舉條數最多的小組為勝利者,并將獲得獎品。因為有獎品的激勵,學生們都能夠積極地參與這個活動。在活動結束后,筆者還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并引導學生一起宣讀這個公約,要求學生嚴守此約。筆者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不再沉迷于網絡,引導學生健康文明地上網。
綜上,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上網是當下教育工作者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面對這種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地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作用,通過精心備課、情境互動、設計活動等方法,使學生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網絡。
參考文獻:
[1] 王志芬. 淺談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8).
[2] 高利佳. 如何構建有效的小學品德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