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崇敏
摘要:美國心理學家納德?韋納認為“人類是有理性的,具有強烈理解環境和自身的需要,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的主要激發因素,是人類動機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說,人渴求理解、需要理解,由此可推測,師生之間也需要相互理解。然而,在現今教育環境中,不難注意到我們的校園里正傳出越來越多的不和諧音符,例如學生評價教師嚴厲、冷漠不理解學生,而教師也有怨言現在的學生難管,自尊心和逆反心理都特別強,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也特別多,不理解教師,自己為學生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等等,走進校園,尤其是教育教學質量比較落后的學校,學生破壞學校公物,課后謾罵老師,給老師起綽號,課堂上和老師故意作對的現象是經常出現,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不理解、誤解已成為師生的一個大困擾。那么,該如何處理師生之間這個橋梁呢?理解是一個認識過程,師生之間理解是師生相互認識了解彼此的過程。唯有正確的認識,才有恰當的理解。因此,師生只有正確認識對方,才能進行相互理解。
關鍵詞:學生觀;教師信任;師生溝通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1、理解學生需要教師愛心
理解學生并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事情,理解學生需要教師具有愛心。關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這是做教師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教師理解學生的一個必要條件。一個教師如果沒有愛心,就不可能認真對待學生,就不可能走近學生,也不可能了解學生,更談不上對學生有什么好的情感,因而也就不可能理解學生,因為理解需要適宜的感情做基礎。
2、理解學生需要教師信任
理解學生就要信任學生。信任即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求真向善愛美的欲望。如果對學生不予信任,那么學生自然不會感到愉快,師生之間自然會形成誤解。因此,教師不僅在學習上要信任學生,而且還要在其他許多方面要相信學生。不僅相信學生潛力,還要相信學生向善的行為。如果教師把學生看作看管的對象,看作手腳“不干凈”的人,那么就不可能有好的情感和態度對待學生,就容易對學生產生誤解。
3、理解學生需要教師民主
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被鼓舞和信任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處在一種民主的氛圍時,他們學得最好……為了達到這一境界,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營造互動合作的積極環境。如果教師仍抱著“以我為中心”的傳統觀念,仍始終強調“師道尊嚴”,仍居高臨下地端著老師的架子不放,仍一味埋怨學生不聽話,難管理,那么必然會影響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也會失去“發現自我”“相互發現”的契機。因此,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大寫的人,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才能容忍學生的缺點,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教師應蹲下身來看孩子,用平等的孩子眼光看教學,變“權威——依存”的師生關系為“互動合作、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從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4、理解學生需要教師寬容
寬容是理解學生的必要條件。寬容是指對他人的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缺點和不足給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寬容和理解是一對“親姊妹”。只有寬容對方才能理解對方,只有理解對方才能寬容對方。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表現為教師對學生寬容。這種寬容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允許學生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有的經歷和經驗,而人是根據自身的經歷、經驗來解讀學習內容和建構知識的;容忍學生犯錯誤,因為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各方面尚不成熟,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況且,“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正是在改正錯誤中獲得成長的。教師應以平等之心對待學生,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學生的錯誤。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并非是無節制的,無節制的寬容最終毀滅了寬容。對學生的寬容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使寬容具有教育意義,使寬容促進學生成長。
教師理解學生,能更好地教育學生,而學生理解教師,理解教師的一番苦心,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那學生如何理解教師?
二、學生正確認識教師工作
學生認識教師就是認識教師工作的目的,性質,認識教師的能力有限,認識教師的煩惱。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主要是將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當然教師工作也是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但主要的還是為了學生。學生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必然會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教師的工作具有復雜性、創造性、示范性、長期性等特點,由此可見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的事情,學生要理解教師,不能對教師的工作進行“雞蛋里挑骨頭”。同時,學生要明白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掌握人類全部的知識,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教師也是人,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有壓力,有煩惱,學生要理解教師這些。
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單純地講理論給學生聽,他們還是難以理解,教師應該創設條件讓學生體會教師的工作。如在班上開展“今天我當小老師”等活動,讓學生做一回教師,體會教師的工作,讓學生認識教師的不容易。
三、加強師生溝通,增進師生間的理解
溝通是理解的橋梁。有效的溝通能架起師生“理解”的橋梁,促進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教育效益。通過溝通,師生理解對方,接受對方,能相互信任、尊重。學生能理解教師對其的教育要求,樂于接受并化為行動。教師理解學生言行的真正動機,知其所想。
在實際教育中,對于師生的溝通,教師往往只著眼與打開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而自己的內心世界則沒有與學生分享,造成溝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師要放下架子,主動打開自己的心靈,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所思所想、經歷經驗、情感、觀點態度等適時、自然真實的與學生分享,讓學生看到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真實的老師,從而達到雙方真正心靈互動、平等溝通。
教育實踐讓我們明白:只有當認知成為學生的情感需要,師生間產生和諧的情感共鳴時,師生才能走進彼此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去體驗、理解、發現,師生才能進行心靈的溝通、精神的交往,彼此達到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只有這種和諧理解的師生交往生態,才能使師生得以同在并同往,展示彼此的世界,實現心靈的呼應,才能讓師生在心靈的約會中去探索生命的存在,演繹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的價值。
結束語:
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師生之間更需要理解。沒有理解,師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師生在相互理解過程中理解彼此情感與行動,增加了智慧,豐富生命的體驗,提煉了生活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慧峰.堅定走行知路[J].福建陶研2011.4
[2]邱騰.我會選擇當個教師[J].青年教師2013.6
[3]張志.我心中的“三尺講臺”[J].中學語文教學2019.2
(廣東省茂名信宜市北界鎮中心學校 5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