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孕育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西游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一個經典的文學現象,衍生品層出不窮。提及到這一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符號標志,非“孫悟空”這一形象莫屬。作為我國人民最喜歡的動畫形象,孫悟空最早出現在1941年的《鐵扇公主》里,隨后1964年,誕生了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長片《大鬧天宮》;再到1985年的《金猴降妖》;1999年中央電視臺出品的52集大型動畫片《西游記》;直到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3D動畫片。無論是從孫悟空的形象、動作、創作的背景、受眾的群眾、所被賦予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改變,都有一定的變化。本文從我國動畫的發展史角度,對動畫孫悟空的形象進行簡單的分析,幫助大家了解孫悟空的形象以及成因,為動畫日后的人物設計做積累和借鑒。
關鍵詞:孫悟空;文化內涵;《鐵扇公主》;《大鬧天空》;《大圣回來》
孫悟空這一形象,來源于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一故事,被我國乃至世界上很多創作者當做的故事的素材與靈感,并展開了豐富的創作。
一、形象上的轉變
早在我國動畫的萌芽時期,由萬籟鳴、萬古蟾兩兄弟執導的《鐵扇公主》不僅是我國的第一部大型動畫片,也亞洲當時的第一部動畫長片。此片取材于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一段故事。這是孫悟空最早以實體形象出現在銀幕上。在此片中,孫悟空身著黑色服飾;黑色的身體為主,大眼眶,小耳朵,細長的四肢,粗大的白手套,尖且突出的大嘴。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形象,與美國迪士尼的“米老鼠”有異曲同工之處。確實,早期的國產動畫屬于一片空白階段,還沒有完全的探索出自己的道路,更多的是模仿和借鑒“迪士尼式”的人物造型。在情節上,萬氏兄弟也模仿了美國夸張的表現手法,比如:孫悟空去查看火焰山時被火追逐的情景,原本普通的巡查,卻變成孫悟空與大火之間的追逐。
直到1964年《大鬧天宮》的出現,中國基本探索出了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動畫和形象。在人物的設定上,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完全的擺脫了“迪士尼式”的形象,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臉譜形象。《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已經很接近原著吳承恩《西游記》中的形象,棕色的毛發,月牙眉,黃目,紅臉,鵝黃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紅褲,黑靴,翠綠圍巾,具有濃重的臉譜特征。在情節設定上,把京劇的多種民族元素融合到動畫片中,京劇式的畫風,線條簡練,色彩濃重,色塊十分的簡約,大膽的使用原色。京劇的語言,在音樂的選材上,運用京劇中的樂器來烘托氣氛,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動畫風格,并呈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一部的創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符合中國審美的動畫。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則是在《西游記》的基礎上,結合了時代的要求下創作出來的一部經典之作。影片講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潛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封印后,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此時影片中孫悟空的形象,已經擺脫了臉譜的形象,更加的擬人化,除了還有一身猴毛以外,人物形象的大小、五官、動作、神態都與常人無異。更值得探討的是在這部片子里,導演田曉鵬選擇解構孫悟空這個形象,新時代下對孫悟空的形象有了新的詮釋和定位。他不在是無所不能,近乎神話的形象,反而是擁有“貪嗔癡恨”的矛盾個體。會生氣,會自卑,會感動,會糾結,這時的孫悟空不再是高高在上,反而會給觀眾一種親近感,孫悟空的形象變得立體,使得這一形象富有了生命力。
二、創作背景及其文化內涵
《鐵扇公主》的創作時期也是我國抗日的艱難時期,不僅要抵抗外來侵略,還要應對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在這樣外憂內患的情況下,萬氏兄弟把動畫當成武器,積極抗日。這部影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全民族團結抗戰。在當時的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最重要的便是團結。所以,萬氏兄弟便以“團結抗戰”為主題,制作了這部動畫。其中,鐵扇公主和牛魔王代表著日本的侵略者形象,師徒四人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三借芭蕉扇的過程代表當時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孫悟空等人團結一致,在眾人的幫助下智取牛魔王,借到芭蕉扇,最后順利通過了火焰山,也預示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民主黨派等全體人的幫助下,團結一心,共同抗日,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大鬧天宮》這部片子一經播出,就得到了世人的矚目。這部影片是以中國的特色為核心,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基礎。攝制《大鬧天宮》的時候,當時的中國正遇到三年的自然災害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急需一個積極向上的英雄形象來鼓舞士氣,帶給中國人民帶來頑強向上的拼搏精神力量。結尾的改編,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的片段改為孫悟空得勝回到花果山,并和猴子們過起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也是借此來表達,中國人民一定會挺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并獲得幸福的生活。這兩部片子里孫悟空的形象都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在一定形式上,孫悟空的形象已經被符號化,它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需要。更像是被賦予了一種使命,它亦或者教化著人,亦或者給人以鼓舞力量。它有著它獨特的職能和價值屬性。
在我看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繼《大鬧天空》后,孫悟空形象的又一高峰。影片采取了CG制作技術,好萊塢式的經典結構,東方神韻的武打設計,把路人皆知的神話題材,拍出了溫暖世界的俠義情懷。影片一經播出,便獲得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好評。在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此片成功之處在于,它不再是單純的教化人們或者鼓舞人們,而是希望同觀眾達到一種共鳴,進而探索現實生活和自我之間的關系。電影中的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悟空更像是現實中生活的人,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壓下,失去往昔的熱情。直到孩童“江流兒”的出現,打破了它的生活,從最初的手足無措,到后來成為了不起的成就。影片更多是對當下價值觀的重構,為它的精神內涵賦予了新的價值觀念。
結語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并不缺少優秀的文化素材,缺少的恰恰是一個發現美的眼睛。孫悟空作為我國最受歡迎的動畫形象之一,它見證了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歷程,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它帶領著中國動畫產業走向世界,讓全世界都能認識到中國的獨特魅力。中國的動畫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借鑒、創新的過程,學習其他國家優秀的技術和科學的創作理念,做到取長補短;做到中國動畫與時代相結合,創作出弘揚中國味道和民族精神的優秀動畫作品。
作者簡介:劉星辰,景德鎮陶瓷大學,動畫設計與理論研究方向。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省景德鎮市 33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