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鳥英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凸顯。小學階段是為學生的學習生涯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孩子人生的重要成長階段。然而,這一階段的教學顯示出許多弊端,尤其是識字教學方面普遍呈現(xiàn)出學生主體參與度不高的現(xiàn)象。本文探討小學識字教學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為識字教學改革提供可行性參考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學生主體性;課堂參與
引言:
正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打好學習根基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小學生能否打好識字基礎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讀寫水平的好壞,因而漢字學習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對一個學生之后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很多小學生面臨認字慢、識字數(shù)量少、缺乏認字興趣等問題,識字教學仍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思考并探索解決路徑。
一、識字教育的普遍現(xiàn)狀
低年級小學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啟蒙作用,尤其是識字教學對開啟學生知識的大門、培養(yǎng)認知行為和學習習慣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現(xiàn)階段的小學識字教學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在我國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占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老師的教學觀念比較保守,大多仍采取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的授課方式。大多數(shù)老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單向性地向?qū)W生傳授課本知識[1]。不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主動性,無形中增大了識字教學難度。其次,老師容易忽視學生的孩童天性,喜歡趣味性事物的特性。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乏味,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最后,教師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對漢字的教學點到為止。不善于結(jié)合生活實際或者文化背景對漢字進行詳細講解,其結(jié)果往往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在學生步入校園開始學習生活的第一件學習任務就是識字和寫字,這是學生開始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其吸收各種知識文化的起點。當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識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理解和運用各種文字的能力。因為對于所有人類來講,語言是生活的必備工具,它跟人的思維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在小學生學習語言能力的時候,其大腦思維和智力是同時提升的。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識字能力之后,其閱讀范圍就會大大增加,會吸收不同的知識來豐富自身的大腦,這是一種知識經(jīng)驗的累積,對學生的學習生涯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掌握識字、語言本領之后,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身優(yōu)秀品質(zhì),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興趣方向而促進自身個性的發(fā)展。
識字是人類學習文化的起點,是孩子進行啟蒙教育過程中必須、必然要使用的一種工具,也是學生將隨意的口頭語言轉(zhuǎn)化為正式書面文字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是表面性的認識這個字,而是通過主觀的認識之后可以理解這個字的深層次含義,為學生今后學習和理解閱讀文章和開始敘事說理、表情達意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字詞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媒介,只有掌握了識字的能力,才能輕松的暢游的知識的海洋里,才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三、凸顯學生主體性與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策略
(一)多媒體學習法:視音頻協(xié)同教學,豐富課堂形式
新課改浪潮下,現(xiàn)代信息技術走進校園成為趨勢。各大小學的識字課堂中也應積極引進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善于應用多媒體資源,擴展識字資源。比如,在教小學生識字時老師可以通過制作靈活生動的PPT輔助教學,在PPT中插入動畫視頻、圖像或者音頻,通過動畫片對漢字的靈活呈現(xiàn)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結(jié)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低齡兒童對色彩和聲音比較敏感和感興趣,視頻和圖像中色彩豐富的動畫形象有助于吸引學生眼球、刺激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在觀看視頻和收聽音頻的過程中借助動畫片形象的生動展現(xiàn)增強漢字學習效果,加深對中國文化以及漢字文化的理解。
(二)拆分識字法:記清字形,弄懂字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生字的記憶,小學生更容易記住與簡單字相關的生字。因此,要是在語文生字的教學過程中學習到由一些含義簡單的偏旁、部首組合而成的生字,教師就可以利用拆分識字法進行高效的教學。原因是這樣的,生字中有學生學習過的、比較熟悉的簡單字,所以他們就會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對相關生字的記憶能力。例如,在學習“跌”這個生字時合理的利用拆分法進行講解將是一種高效的生字教學方式。“跌”字由拆分法拆開就是“失”“足”,“失”表示“錯過”,“足”就是“腳”,所以失足聯(lián)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人走下臺階的時候因為錯過一級臺階導致身體重心失衡而摔倒,也就是“跌”的意思。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跌的字形,也記住了該字的含義。
(三)互動識字法:互動糾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互動識字法就是師生同時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中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難免很多學生會出現(xiàn)錯誤,比如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一課《走進大自然》中學習了“斑”這個字,學生會很容易跟以前學過的“班”字混淆。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會主動糾正這類錯誤,但互動識字中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參與糾正[4]。先比較、再組詞,也可以形成糾錯小組,小組成員間相互糾錯。相互糾錯的過程有利于增強識字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老師可以設立課堂獎勵機制,準備小禮品,用來獎勵那些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的同學。通過這種學習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加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熱情,從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四、結(jié)束語
綜上,現(xiàn)階段國民教育識字教學方面仍面臨很多問題。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浪潮中小學識字教學的改革刻不容緩,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老師要有效的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相結(jié)合,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做到以學生為主。教師在引導學生識字的過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提高學生的識字參與度,加強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和參與性,從而提高綜合素質(zhì),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于佳琳.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主體參與[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6(11):118-118.
[2]王錦霞,毛呼靈.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J]. 西部素質(zhì)教育, 2019(6):245.
[3]蔣英明.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 v.15(6):152.
[4]唐利芳.識字教學的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研究[J]. 小學教學參考, 2018(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