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漢
【摘要】數學“開放題”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并影響我國。一改我國“千年不變”的封閉習題體系,為我國數學教學注入一池新水,并為培養我國學生發散思維品質和實踐創造能力提供良好學習機會。然而,正當廣大教師熱衷數學“開放題”教學時,卻對應該如何把握開放的“度”產生了疑惑,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例,探析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開放題”教學的“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開放題;發散思維;三邊關系;度的把握
一、教學困惑來源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練習十六·第71頁·第6題第(2)小題的內容。(如下圖1)
二、困惑描述
猜一猜: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3cm和4cm,另一條邊可能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數)?這道題是開放題,可以用列舉法可以得出答案。但筆者疑惑:如果這兩條邊的長度再大一些,學生還能一一列舉出來嗎? 面對開放題的教學,我們應該如何把握“開放”的度呢?例如,這道開放題是滿足于簡單列舉而得出答案,還是要追求引導孩子掌握“第三邊的長度在另外兩邊之和與差之間”的“神奇規律”,以幫助學生輕松解決所有類似題型?
三、困惑分析
1.教學目標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的情景和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探索并發現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本課時教材編寫意圖并未要求學生掌握“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三邊關系。
2.評價要求
學生在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首次接觸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相關內容,該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在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三邊關系時,部分學生已經開始難以接受。如果此時,再讓學生探索和發現“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定律,學習相對困難的學生將會“雪上加霜”,更容易把相關知識混淆。
其次,利用“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三邊關系已經足以判斷三條邊是否可以構成三角形,所以沒有必要像教學“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樣花較長時間來教學“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知識來幫助學生判斷三條邊是否可以構成三角形。
四、困惑思考與建議
1.思考
以上種種論述,都足以說明我們只要讓學生“得出答案”就已經達到基本教學目標了,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把課程總目標在原來“雙基”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實踐經驗”兩大目標,充分突出思想方法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編輯室王永春主任在其著作的《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一書中也強調: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要想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就要深入到數學的“靈魂深處”。人教版教材增設“開放題”教學,就是要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和“實踐”的訓練,因此,我們在教學“開放題”的時候,是否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定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呢?
2.建議
站在“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的角度,我們可以把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層次,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思考、實踐與獲得被肯定的機會,例如:
①設定基本目標:積極參與,領略成功喜悅。上題只要求我們“猜一猜”第三條邊的長度“可能”是多少厘米,題目沒有很嚴格要求我們把所有答案都用很系統、很科學的方法求出來,因此,只要有學生能說出其中一種的答案,并說出理由,都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以讓其領略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興趣。
②設定中級目標:全面分析,提升思維能力。根據“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關系定律,假設:3cm、4cm是最小兩條邊的長度,那么第三邊的長度就一定是3+4=7cm之內,即可能4cm、5cm和6cm;而假設3cm、4cm不是最小的兩條邊的長度,即4cm最大,那么第三條邊就可能是:3cm、2cm、1cm,但1+ 3=4cm,不符合條件,即第三條邊的長度可能是2、3、4、5、6cm。
③設定高級目標:深入探究,優化解題方法。通過列舉不同三角形三邊長度,引導孩子觀察、思考和歸納發現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除了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關系外,還有“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特殊關系”,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如果知道兩條邊的長度,就可以確定第三條邊的長度一定在另外兩條邊的和與差之間,如上題:另一條邊的長度就一定是在“4-3=1”與“4+3=7”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