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云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深入的融入到我國各個學校的教育中,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將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轉化。語文是小學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科目,而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有必要注重閱讀教學策略的創新,讓語文閱讀課堂煥然一新,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基于此,本文將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具備單一、枯燥的缺點,這種缺點能夠使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閱讀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從而達不到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如果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就會影響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而學生也會排斥語文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應該探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并將其應用于閱讀教學課堂中,讓閱讀的效果能夠更好。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進行探究。
一、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所有基礎學科的教育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文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尋找到生活與語文的共通點,結合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能夠因接觸生活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具有閱讀的興趣。
如,在教授“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時,筆者考慮到這篇文章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決定將生活元素引入閱讀課堂中。在教學開始時,筆者便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春節嗎?”學生紛紛說喜歡。于是,筆者便對學生說:“那么,現在結合你們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需要干什么?”在筆者問題的提問下,學生積極的進行了問題的思考,有的學生說穿新衣,有的學生表示會拜年,還有的學生說貼春聯……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已經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見此情況,筆者便引導學生進行本篇文章的閱讀,讓學生仔細的了解北京春節的樣子。因為筆者結合生活元素的教學,學生已經有了想要了解的欲望,因此能夠積極的進行文章的閱讀,并在閱讀完后認真的聽筆者的講解。
二、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啟發式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的方式使學生逐步地探究文章,讓學生能夠探究出文章的內涵,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采用啟發式閱讀教學法。
在教授《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時,筆者就滲透了啟發式閱讀教學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會先向學生拋出幾個問題,如這篇文章講述的內容是什么?少年時的閏土是什么樣子的?這篇文章講述了少年閏土的哪幾件趣事?等,在拋出問題后,筆者便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學生在筆者問題的引導下,能夠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從而了解基礎的文章內容。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并回答問題后,筆者便又向學生進行了問題的提問,使學生能夠尋找出少年時的閏土和成年時的閏土的不同點,讓學生談一談導致閏土變化的原因。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了文章的二次閱讀,在本次閱讀中,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深入的了解文章所展現的內涵。在學生進行回答后,筆者便會再深入的向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問,啟發學生深入的探究文章。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了解文章,從而逐步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具備形象、生動的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筆者考慮到本篇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是年代久遠的古代,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時代不同,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于是就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與本篇文章相關的影視劇片段,學生通過視頻的觀看能夠深入的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文章所展現的內容。在向學生播放完視頻后,筆者便會引導學生閱讀本篇文章。因為視頻的觀看,學生能夠高效率的閱讀這篇文章,并能夠深入的了解文章所展現的內容,從而使筆者的課堂教學效率變得更高了。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從而讓學生的閱讀效果變得更好。
綜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影響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還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閱讀教學。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讓閱讀教學效率更好,使學生能夠愛上閱讀,讓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桂琳,虞姍姍.從閱讀能力培養的角度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33).
[2]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