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花
摘要:近年以來,在全國推廣的閱讀活動中,小學語文閱讀在教學中的價值更是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閱讀不僅是小學語文的基礎,如何學會閱讀更是成為了語文課堂上教授的重點內容。為此,本文從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出發,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并提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能為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進步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小學語文;
引言: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培養小學兒童閱讀能力,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另一方面,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始終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過對其進行探究,希望能根據現狀發掘出相應的成因,并希望能夠為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提供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我國當前新課標要求:小學兒童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五萬字。而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影響小學兒童課堂閱讀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部分的小學兒童存在識字量不足的現象。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目的
高質量閱讀教學對小學兒童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而識字是小學兒童培養認知思維和審美偏好的第一步,它們能幫助學生從小形成獨立的思維能力,并培養其濃厚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兒童核心素養的發展。正因如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不少教師提倡以圖畫、歌唱、游戲等各種方式引起小學兒童閱讀的興趣,然而,這些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落實程度與教學成果都令人堪憂[1]。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意義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圖文、審美與互動性等多種角度出發,力圖培養小學兒童對閱讀的興趣,然而圖文與語文文字閱讀始終存在版面、表達方式與形式等方面的差別,兩者書籍的偏重也各不相同,這使得許多小學兒童更加偏好漫畫之類的課外閱讀,而對于文字性強、色彩結構不足的文字閱讀缺乏興趣。例如大部分小學兒童對于《畫楊桃》中的圖文記憶不深,反而更加青睞《大象的耳朵》這類色彩飽滿、構圖鮮艷的課文。現如今,許多教師按照教材內容的偏重,編篡出與教材合宜的圖文,這一措施使得當前圖畫性質的課外閱讀素材受到了小學兒童的廣泛歡迎[2]。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用小組閱讀的教學方式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
小組閱讀的教學方式是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的有效措施之一,許多兒童性的讀文是以輕松、愉快且色彩飽滿的形式呈現出的,但在課堂中,并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完全具備相應的識字量。例如在《開滿鮮花的小路》這一篇課文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小學兒童開展討論,通過小組閱讀幫助小學兒童記憶諸如“花”、“草”等簡單的詞匯。小學兒童在心理學上具有從眾效應的特質,教師可以在不知不覺地達到擴充小學兒童識字量的有效目的,而小學兒童通過分組,對小路上鮮花的故事性、發展情節與結局暢想做出討論,從而有效提高小學兒童識字量[3]。
(二)用故事復述的教學方式加深小學兒童字詞印象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采取以色彩飽滿的插圖形式進行教授。圖畫閱讀作為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之一,因此,教師引導小學兒童對圖文素材進行故事復述,有利于加深小學兒童對于字詞的印象。在兒童讀物中,許多作者會注重故事情節的趣味、連貫性與完整。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兒童的識字量就是其語言表達的第一步,而故事復述是指小學兒童能夠條例清晰地組織詞匯對故事情節加以概述。例如在《中國美食》這一課時中,小學兒童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復述哪些食物好吃、為什么好吃等等,以此加深兒童對于食物等復雜字詞的印象。在教育心理學中,語文閱讀不僅是指文字性的默讀,在廣義上,語文閱讀還包括小學兒童對于詞匯的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復述的教學方式,“以讀促記”地強化小學兒童識字能力[4]。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探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從而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提供理論支持。一方面,小組閱讀是人們視野中較為常見的閱讀方法,相關教學體系的發展建立已經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小組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大多被定位為“教材讀物”而非“課外閱讀”,這就導致了許多教師安排過量的課外閱讀任務。而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目的與積極意義的角度審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兒童未來發展的影響,闡述閱讀培養對兒童核心素養的影響,為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提供參考意見,從而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學紅,馬則義.閱讀教學,提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著力點[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7):148.
[2]歐陽紅月.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73-174.
[3]張海紅.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對閱讀教學的影響[J].學周刊,2019(22):126.
[4]白顯梅.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A]. .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