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君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和領域,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種形勢和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社會所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技能,作為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要陣地,高中信息技術受到了極大地肯定和重視,構建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也勢在必行。本文將從注重演示教學、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加強合作學習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構建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和基本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課堂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方法和技能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提升。然而,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著教學內容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落后、教學過程封閉等問題和不足,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低質量、低效率。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變革,積極地轉變觀念和思想,切實把握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改進、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而推進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落實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一、注重演示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行為產生的源泉和動機,也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過程中基礎動力和有效支撐。所以,高中信息技術需要轉變單純知識教授的方式方法,充分注重演示教學,結合理論知識來對學生進行具體化的演示與操作,邊講解、邊演示,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所在,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編一個簡單的程序》時,程序的設計是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由于編輯程序的過程比較繁瑣,學生們在面對程序編輯時會感到枯燥,同時,學生們在編輯程序時,通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為了改善學生們當前的問題,筆者通過演示教學,降低了教學難度,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首先,筆者通過教師系統,與學生們主機進行連接,然后在對程序編輯中的每一個過程進行詳細的演示,讓學生們認識到程序中各指令的作用,另外,筆者還通過演示教學,將學生們在設計程序最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并演示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進而加深學生們的知識理解。這樣一來,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演示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具體知識,教師不能將教學的內容只局限于教材和課本中,這樣不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展學生的思維。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設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來搜索關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素材、資源和可供學生學習的信息,再與信息技術原本的知識結構體系整合起來,讓知識更加貼心生活、更加符合時代發展。此外,教師還應該及時地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探究、主動實踐操作。
例如,在教授《編寫程序代碼》時,本節課程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在編寫程序代碼時,需要學生們熟練掌握算法的設計以及對數學公式的使用。所以,在本節課程中,筆者先對學生們展開了基礎訓練,讓學生們熟練掌握編寫程序代碼的細節,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們減少了在編寫程序代碼時出現bug的頻率,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這樣一來,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通過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增強了學生的知識掌握。
三、加強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合作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所強調和倡導的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轉變過去統一的授課形式,將學生們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分工和任務;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溝通、討論、合作,實現思維互補與資源共享,深化合作探究,落實互幫互助和相互學習的最終目標。
例如,在教授《調試和進行程序》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首先,筆者在上課前,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演示調試和進行程序的方法,待演示結束后,筆者再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通過加強合作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是推進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保障。所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發展,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通過注重演示教學、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加強合作學習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推進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改革與優化,最終構建起高效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
參考文獻
[1]聞靜.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3):66.
[2]鄭新平.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7(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