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時自己努力追求的,未必人人都認可。在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和創新,因人而異,也因區域而異,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經歷,所以很多時候很難被大眾贊同并接受。這個時候就會覺得教學中獨自突破、創新,未必是一件好事。回想多年前一件事,致使我對實驗的改進、創新全部停下,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感悟,才又繼續實驗教學的創新和突破。
關鍵詞:閱卷;思考;創新;優化實驗
事情是這樣的,那年我參加中考閱卷,在閱卷時試卷中有這樣一個題:“欲使白磷在熱水中燃燒,可采用的方法是?????? 。”當時批閱該題的教師突然說:“怎么會是用一支試管倒扣在白磷上方呢?大家覺得行嗎?”有老師馬上就說:“怎么行呢?是對著白磷通空氣或氧氣啊!”“什么亂七八糟的?”在大家嘈雜的議論聲中,猛然間我想這學生會不會是我的呢?難道有老師也和我一樣講過創新型實驗嗎?可是在老師們的討論聲中,我發現有些老師不會逾越課本半步。我怯怯地說道:“試管倒扣在白磷上方是可以的呀,我做過的。”剛說完,就突然意識到我錯了,這無疑是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學生。或許也有老師這樣講過的,只是當時的他不在場。我們都是來自不同的學校,我當時想:除了我,其他老師都沒有做過改進的實驗,這就顯得我是在為自己學生爭了。有了爭議,就要討論合理性和實驗的可行性。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最終成績,組長說:“你要是能找到可行的依據,就算正確。”
而此題的背景是課本129頁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
(1)在500 mL的燒杯中注入300 mL熱水,并放入一小塊白磷 。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 ,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觀察現象。
( 2)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中 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或空氣),觀察現象。
實驗過程中白磷燃燒冒出大量白煙,白煙會污染空氣和刺激人體呼吸道,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教材要求實驗在通風櫥或抽風設備下進行,可我們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以前每次做這實驗后就喉嚨干癢,不停咳嗽。
為了環保和健康,經過反復推敲分析,既不影響實驗效果,又方便學生觀察現象。做實驗(1)時,我便用一個用水潤濕過的大玻璃水槽罩住燒杯,這樣白煙不會逸散到空氣中,水槽上的水滴也能吸收部分產物。在課堂教學時,我也將教材實驗的不足點出,引導學生分析我們裝置的優點。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水下白磷卻不燃燒”,可得出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要跟氧氣(空氣)接觸”。
實驗(2):用導管對著熱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或空氣)。
通過這一步操作,本來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通入氧氣(或空氣)后燃燒了,印證了“燃燒需要跟氧氣(空氣)接觸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中這步實驗操作一般我會讓學生分析條件,推測現象,獲得結論。而后我用一個改進的實驗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那就是將一支大試管豎直向下倒扣在水下白磷上方。實驗現象非常明顯:白磷燃燒,冒白煙,白煙充滿試管。觀察實驗結束,我就實驗擴展講解:用導管對著水下白磷,通入少量氧氣(或空氣),可以看到水火相容的現象。但是現象瞬間結束,部分同學還沒看到就已經完了,且白磷在熱水中熔化成液態球狀,通入氣體時,氣流使水中的白磷漂浮不定,到處滾動,不易控制。氣流較大時白磷會被吹散成很多小顆粒漂浮到水中,沒有持續的現象。改進后的實驗持續時間長,現象明顯,且還有另一個用途。至于這用途,我就可以開掘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及分析能力。他們回答的用途五花八門,撇去無用的,撿有用的講解。該實驗的某一優點“回顧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白磷燃燒時消耗了氧氣使試管內氣體壓強減小,外界大氣壓把燒杯中水壓入試管中。隨著講解、觀察時間延長,燒杯中水溫下降。為了便于觀察,我將2滴紅墨水滴入燒杯內,可以看到試管內有一段水柱(燒杯內水呈紅色,試管內的無色)。一節課時間,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重溫了舊知識,新舊結合,改進、創新都具備了。可就這樣一個實驗,卻將我推出了更新實驗的道路。
經此一事,我反省:要是這次閱卷沒有我,那這空不就丟分了嗎?自己是創新了,可是同行們不行動,反而會使自己的學生顯得另類、別扭。如此說來,以前的題中有新穎答案的,是否就丟分了?有那么多的不知道,使我明白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會順勢發展的,在鼓勵我們創新的潮流中,并非所有人都會入流的。既然我們不在同一層面,又怎會有相同的見解呢?
我在實驗的教學中花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只是為了這個實驗能更大化地發光,能糅合更多的知識。沒有想到自己如此得意的杰作,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分數,甚至影響到自己。因為目前教師的晉級晉檔都與學生的成績密切相關,而我們目前的中考評價主要是學生的中考成績。我想教師們的初心都是無限美好的,但在現實的蹂躪下大部分教師開始轉化,慢慢就成了“考試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課本上有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只要有成績,又何必在實驗教學上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對一些創意性的東西反而不適應了,這就成了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
曾經覺得任何書面語言、任何精美的PPT都不及一個實驗具有說服力,所以一直用實驗詮釋理論知識,借實驗驗證推理猜想。可是從這年之后,在教學中我對實驗花的精力和時間,一部分轉移到答題技巧上。如何回答才能讓閱卷老師無可挑剔,成了我推敲的對象。回頭品品當年一位老教師所說,“一切照著課本的來,就不會有這么多麻煩了”,其實也不無道理。不過我并沒有將實驗的拓展封鎖,課堂教學中我依然豐富實驗內容、創新優化實驗,可擺在第一位的還是教材上的原實驗。但真心希望在化學教學中所有的教師都能不斷創新實驗內容,對任何出其不意都能應付自如,不脫離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從而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積極地學習化學,帶著渴望去探究化學的奧秘,形成持續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自信心,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化學的大樹上采擷更多果實!
參考文獻:
[1]王會梅.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
[2]郭小丘.字理分析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 2015(14).
作者簡介:
郜永琴(1983.10),女,傈僳族,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一級,本科,云南迪慶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學,教育教學,67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