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發展,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學生應該具備較高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為了因應這種需要,就必須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而豐富靈活的課堂導入方法,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與教師思路和教學目標貼合的更加緊密,是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本文即從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幾種較為常用的課堂導入手段,如多媒體手段導入、對話交流導入及角色扮演導入等,希望能給廣大同仁帶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作者簡介】王建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劉廟中學。
好的開始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如果能夠有良好的導入,學生就可以自然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取得更高的學習效率。但在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課堂導入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狀態不是很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有必要提升對課堂導入的重視,在準確把握初中生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加強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嘗試,不斷豐富課堂導入手段,挖掘出課堂教學更大的潛力。
一、多媒體手段導入法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背后蘊含著英語國家不同于中國的獨特文化。而教材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將這些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初中生在平時也很難對此有深入的了解。科技的進步則為初中英語教師向學生展示英語國家文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教師可以根據將要講授的內容,通過網絡等渠道搜集相應的影視資料,在教學前播放給學生觀看。這些新鮮的內容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的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思維會跟隨影視資料自然過渡到課堂教學中去。
例如,在進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單元的學習之前,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展示英語國家日常休閑場景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一下“老外”都是如何度過自己的假期的。視頻資料的形式最好是英語原音搭配中文字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觀看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此時學生心中已經產生了一些想法,但是卻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表達,這時再進入課堂授課,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對話交流導入法
目前,初中英語教師對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越來越重視,普遍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了更多的聽力及口語練習,而對話交流則是這種練習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其實,英語對話交流的作用還可以進一步深挖,成為課堂導入的有效方式。因為初中生本身就有著較強的表達欲和表現欲,教師可以在對話交流練習中加入與教學主題有關的內容,在活躍的交流氣氛中自然引出新知識。除此之外,也應該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效果更好。
例如,在進入“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單元的學習之前,教師先給出一個主題:大家平時最喜歡哪種觀影方式,手機、電視、電影院還是其他,為什么,然后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暢所欲言。學生在回答中碰到還沒有學到的單詞或表達方法,教師可以隨時教給他們。在口語練習告一段落后,教師給出自己的回答:I like watching movies in the movie theater best.然后告訴大家自己最喜歡那個電影院,與此相關的英語又應該怎么說,引出教學內容。
三、角色扮演導入法
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一大特點,就是有大量的人物對話。以往的英語閱讀練習,經常就是以學生之間的分角色朗讀來實現的。初中英語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確定角色扮演的主題、場景、角色和大致脈絡,然后交給學生進行自由發揮。學生在角色表演中的思考,實際上成為對教學內容的一種深入思考與發散,之后再進入課堂教學時,學生頭腦中已經對教學內容有了初步的印象和自己的理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單元之前,教師先給出一個場景主題和脈絡:兩名同學在校門口碰到了,互相先打了招呼,然后詢問彼此是通過哪種交通工具上學的,這樣上學有多久了,隨后道別,進入各自的教室。對話內容并不復雜,學生可以比較順暢的完成,其中就會涉及與時間相關的各種單詞、短語的用法。再進入學習時,教學內容就能與角色扮演練習的內容銜接在一起,學生站到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上。
總而言之,初中英語的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以上提到的幾種,還有較為傳統的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復習及預習導入法,限于篇幅原因無法在此一一列舉。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在綜合考慮實際教學情況、學生接受意愿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對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作用,不斷創新導入方法,以適應學生日益提升的學習需求,把初中英語教學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宋翠娥.初中英語課堂導入的實踐探究[J].英語教師,2018,18(18): 143-145.
[2]陳靖萍.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 2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