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促使更多教師關注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應加強對學生法治觀念、思想品德的教育,更需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深入探究等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作者結合教學實踐,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意義作為切入點,展開對有效教學策略的探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培養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意義
在新課程理念落實的過程中,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幾經調整,不僅取代了原有的思品教學,也更突出了學科的人文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使其在體系性教學中,在理性思考中循序漸進地認識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幫助其走出成長的迷惘,使其在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教學幫助中,了解國家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關心社會發展問題,具有良好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進而,促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其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與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其思維的深度,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良好的耐挫性,構建其自身的知識體系,賦予其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其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刻板。初中生的獨立觀念、自我意識更強。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學科授課與不同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發展與學習特點等相結合,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關注。但在實際授課中,很多教師還維持著照本宣科的講授模式,這種以教定學不僅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單一的教學模式,刻板的課堂氛圍,還可能阻礙學生認知與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其習慣于認同教育,不會獨立思考。
學生們缺乏對課堂的參與感。部分教師習慣在課堂中進行灌輸教學,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位置。這種教師作為“主宰者”的教學模式,往往會造成師生間的信息不對稱,讓學生逐漸習慣于聆聽,喪失想要主動表達的欲望。進而,學生便可能在學習中產生倦怠感,遇到問題也是得過且過的心態。
1.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很多學校都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副科”。外加教師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識,在教學中對新理念、新模式的應用十分有限,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教師都缺乏拓展教學的意識,認為教材中的難重點講授完畢,教學任務便完成了。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在促進師生的高效互動中,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這便需要將學生在課堂中的被動聽講、認同教育、等待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勇于質疑、獨立探究,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少年有夢》的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表達自我見解的空間。隨著討論深入,便有學生提出了“如果夢想沒有實現,那夢想是不是毫無意義”的問題。我對其給予了高度贊揚,這既鼓勵了大家積極提問,也吸引了大家對課堂內容的注意,并讓大家就該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能力,還需加強對創新教學方式的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做更好的自己》教學中,展開情境教學;在《讓友誼之樹長青》的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教學中,采用信息化授課的模式等,給予學生新的學習體驗。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授課模式,在突出學生學習中心位置的同時,培養其創新意識,給學生均等的展示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與成長。
3.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與開放性。為了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可以引入社會新聞,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高層次,使其具有理性分析問題、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敬畏生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英國“死亡貨車”中的39人遇難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并可以趁機使學生意識到非法偷渡不僅是違反法律規范的,更是充滿危險的;可以汶川地震十余年后的回首作為輔佐材料,回顧那些令人感動的真實故事,讓學生意識到生命也是堅韌的、有力量的。
4.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教師在營造生動課堂的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延伸。一方面應注意教學的與時俱進,結合熱點事件、新聞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窗外事;另一方面可組織多樣活動。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多彩的職業》教學中,帶領學生廣泛實踐,使其扮演交通秩序維護員、參與社區工作等,或去采訪和感受醫生、烘焙師、清潔工人等的一日工作,并形成實踐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怎樣履職盡責。
四、結語
新時期不僅為教學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對教師的授課能力與水平更是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與創新性。進而,一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觀念,使其具有制度認同,具有獨立的人格、遠大的抱負和高尚的品德;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突出其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地位,讓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的意識,為其高階段的學習與進一步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謝建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探討[J].教師,2019(6).
[2]李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5).
(責任編輯?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