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秀
批評,是教師通過語言教育學生、影響學生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是教師指出學生錯誤、促其積極改正錯誤的有效教育方式,是搞好學校班級工作、抓好常規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雖然學校教育提倡多表揚少批評,但面對一些表揚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就要善于使用批評這種教育方式。
一、贊揚中應有批評
教育界有一句話:“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或者說教會學生做人。”確實,教會學生做人是所有教育者教書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近年來,不論是在校會上,還是在課堂中,老師對學生的贊揚聲總是不絕于耳。回憶起自己的教學經歷,我認為過多的贊揚往往會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采用“表揚”教育:只要學生有優點就加以表揚。我原以為這種教育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但結果是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有一次班會課,我在臺上作例行表揚:“第一排學生坐得最端正,值得大家效仿;第二排學生最安靜,值得各位學習;第三排學生穿戴最整齊,大家應該向他們看齊……”全班幾十個學生,個個都有優點,人人都值得表揚。盡管如此,學生卻并沒有因此而更遵守紀律。會后我總結經驗,發現這種表揚方式行不通。因為這樣做會使學生覺得受到表揚太容易,從而降低了表揚的價值。于是,我們會經常看到,臺上贊揚連聲,臺下竊竊私語,這就是對濫用贊揚的否定和諷刺。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呢?我想,必要時還是要亮出“批評之劍”。
二、巧用批評之劍
當今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過度的家庭寵愛往往導致他們很脆弱、任性,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家中,他們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的過度寵愛使他們認為自己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在他們偶爾犯錯誤時,家長不是積極引導他們改正錯誤,而是以“年齡小”為由加以袒護,這更縱容了他們內心的狂妄。
其實,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是想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例如,我所領的班級有個學生叫小龍。該生性格文靜,較內向。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他喜歡上網,而且每個周末都在網吧里度過。那一次他在周記里寫道:“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每個周末都想去上網。每次從網吧出來,我總覺得心里特別后悔。別人利用周末復習功課、進行戶外鍛煉,而我卻把寶貴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我知道自己錯了,可是下一周我又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網吧。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能夠狠狠批評我一頓……”多么真切的內心表白啊。過后,我把小龍找來,耐心批評教育他,他很虛心接受,不但改掉了這個壞習慣,而且成績上升很快。其實,批評就像甜果中的那點酸味,恰似大魚大肉之后的一點素菜,又如口啖一枚青橄欖,其味無窮。
又如,天津13歲男孩小藝(化名)非常迷戀網絡游戲,最后跳樓自殺,留下了4頁遺書,落款為“守望者絕筆”。遺書中說:來世如果我還是人,我一定會是最好的孩子。其父母回憶當時的情景:在網吧里,孩子兩天沒吃飯了,臉色蒼白,渾身都軟了,父母把他拉回家。由于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的內心充滿愧疚。若這時父母能夠好好地批評他、引導他,并給他改過的機會的話,或許能夠避免一場悲劇的發生。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喚醒人,喚醒孩子內心沉睡的巨人。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要懲罰他,但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優點,讓他有好的心情誠懇地接受批評,再指出他的錯誤,分析錯誤的原因和后果,然后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孩子走出困惑的境地。
三、在批評中提出恰當建議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們習慣上總是把批評看作貶義,所以受到批評后,感情上不免焦慮、不平、發怒。所以,我們在批評學生時要有恰當的建議。相比拿出解決的辦法,批評自然要容易得多。批評可以不照顧全局,很容易找到價值的依據,但若要提出替代性措施,使批評的善后工作更加完善,卻非易事。在這一點上,我有切身體會。我所任教的班級男生居多,他們活潑好動,加之基礎知識又不太牢固,自習課若老師不在場,部分學生就無所事事、亂過座位。我多次找他們談話,甚至在班上批評他們,可是效果不佳。后來,我考慮到可能我在做他們思想工作時用的方法不對,于是我再找那些學生談話,直接指出那樣做的后果,然后耐心告訴他們該怎么做。經過了批評、建議,漸漸地,我發現他們都變自覺了。他們一旦把精力放在了學習上,成績也不斷提高。其中,最調皮的小鵬期中考試還取得了全班第15名,德智體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究竟應該怎么批評學生,有“錯誤”是否就應該去批評、懲罰?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懲罰絕不等于體罰,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越是懲罰學生越要尊重學生。懲罰是為了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實際情況,慎用、巧用批評這把劍,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