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琴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提問是一種普通的教學手段,它也是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可以得到預期的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效果,就要學會巧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巧問 互動 非預設性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課堂提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其有效性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有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能“吹皺一池春水”,而有的則毫無反應。顯然,只有有效提問,才能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只有有效提問,才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場、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有效提問的前提是“巧問”。
一、巧在靈活多變,讓課堂更加精彩
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預設性,而課堂提問是一種及時性,非預設性的獲得和發展。正如布魯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的確,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往往會涌現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如何巧妙地將那些不和諧的“音符”轉化為課堂教學主旋律的“輔助音符”,甚至由此促進學生學習情感、學習能力等在課堂上的有機生成,讓課堂因非預設而生成更加精彩。
在上七下《賣油翁》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陳康肅、賣油翁的人物形象。提問學生:文中的兩個人物,你喜歡哪個?簡要說明理由。有個同學回答說喜歡賣油翁,因為從他酌油的過程來看,他是個很鎮定的人;同時,相比陳康肅的驕傲,他顯得謙虛多了。他身上的這些優點都是我欣賞的。這個同學的回答有理有據,流暢自然,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有個同學提出了疑義:賣油翁真的是個謙虛的人嗎?我表示不贊同。我從“睨之”“微頷”的表情中看出他對于陳康肅的射箭不以為意,若是謙虛,怎能輕視一個當世無雙的射手呢。再者,射箭和酌油這兩項技藝,本身含金量就不同,沒有可比性,這也體現了賣油翁的不謙虛。
課堂上的這個“意外”的聲音,讓我看到了學生們對于人物理解的多樣性,我沒有給出答案。只是進一步引導同學去理解賣油翁,通過對他的語言和動作描寫的解讀,同學們讀出了他不卑不亢的沉穩及充滿智慧的應對;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塑造賣油翁的真正目的,最后大家得出是賣油翁是作者設置的一個“說教者”。理解到了這些,再回過去看賣油翁這個人物,作者要展現的其實是他的沉穩內斂,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謙虛。
二、巧在分層提問,讓學生各有所能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體驗成功的愉悅。因此提問過程中,應允許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不同水平的問題,允許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問題層次有所高低。還要考慮問題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否有提問的必要。
余映潮先生執教《紫藤蘿瀑布》一文時,設計了一個“寫美句”的環節,要求學用課文語言寫美句,可以是摘錄原文中的語句,也可以有自己的發揮:“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_________________……”這個環節進行時,每個同學都是能夠根據個人的水平動筆寫,能力差點的學生會直接摘原文,通過作者的句子感受紫藤蘿的美;能力水平高點的學生會根據課文挑選美句,甚至有所創造。這個問題的設置是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們能力差異,允許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問題層次有所高低。
猶記得在一次區級聽課活動中,一位老師上紀昀的《河中石獸》,分析文中“講學家”、“老河兵”、“僧人”的人物性格,她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短短一篇小說,不僅波瀾起伏,最后才將謎底揭曉,而且三個人物個性更是鮮明形象,編者給文章配了圖,可謂圖文并茂,展開想象,我們給圖中的每個人物配一句經典臺詞,來展示他們的個性。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比簡單地提問“請你說說講學家、老河兵、僧人的性格”要高明地多,它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不喜歡死板地被提問,看圖配臺詞的活動更能吸引他們,提高參與的積極性,人物的性格分析就在他們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臺詞中展露無余。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們總提倡不能忽視朗讀,因此可以多讓一般性的學生朗讀,能夠讓他們也有機會展示自己。同時對于一些深層的問題可先由好學生來回答,讓能力較低的學生觀摩,并慢慢引導他們,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知道了思維的方向,也容易歸納知識點。對于一些問題過難,教師可以巧妙地降低思考難度,也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通過集體的智慧來發現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三、巧在互動提問,讓學生興趣濃厚
提問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作為“常規武器”。在課堂上,我們往往習慣于教師提問,學生思考解決,再是教師小結,形成相對比較固定的答案。這種方式更多的是關注怎樣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這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并壓抑他們的個性發展。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的本質有了重大改變,教學過程可以說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的過程。而“互動式的提問”實際上是實現“溝通、理解和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要在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真正建立起一種“平等對話”關系,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目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交流關系。
孩子天性好問,問是學生動腦的結果。教師在設計提問的同時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假如我是學生應如何發問,而且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多一些提問的聲音,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心里所想知道的內容與疑惑。如果有一天,有一堂課,有一個問題,學生問倒了老師,那就達到了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提問所要達到的境界了。
在一次題為“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活動中,聽了《夸父逐日》一課,老師讓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并把預習中碰到的、想到的問題都寫下了并進行了整理歸納。第二天的課堂上,老師在導入新課后就出示了學生對課文想要解決的問題,告訴學生本堂課你們是主角,這些羅列出來的問題你挑選力所能及的同學互幫互助解決,老師只是你們的幫手,當你們需要我的幫助可以隨時求助我。整堂課下來,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們都自己解決了,而對于一些較難的問題,由老師引領大家一一解決。整堂課學生相當積極主動,有些問題被提出后,提問者那期盼的眼神讓人覺得,他們是真正地深入到課本本身,有時想得比老師還要深。這種互動式的提問,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平時上課,我也會時常穿插一個“學生互問”的環節,用的最多的是文言字詞的記憶鞏固,通過學生間的互動提問能夠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學生都動起來了,課堂也活起來了,還能促進其他知識的學習。
總之,語文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堂提問要巧而多變,巧而不生硬,不偏離教學方向,又能達到一定的目的。今后的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依據新課標要求,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問題的設置,引領學生進入課堂,成為教學的真正的主體,讓提問不流于形式,從而切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張敏華,課堂有效提問文獻綜述【A】江西全南中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