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娣
摘 要:小學生,受年齡限制,心智和身體發育均處于成長階段,對接收新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教學工作者需要把書本知識生活化,以求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認知范疇。“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把枯燥沉悶的書本激活,讓課堂氛圍升華至學生親身體驗式教育,這對學生全面了解和滲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影響顯著。
關鍵詞:小學生;情景劇;道德與法治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并駕齊驅,小學階段,學生的個人道德和法治觀念正處于初始時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有重大意義,是小學生接觸并認識德育思想的渠道之一,有助于小學生培養個人良好的言行習慣和建立道德與法治的觀念。在小學學習這門課程不僅能夠扎實基礎知識功底,而且能夠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小學生,受年齡限制,心智和身體發育均處于成長階段,對接收新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教學工作者需要把書本知識生活化,以求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認知范疇。“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把枯燥沉悶的書本激活,讓課堂氛圍升華至學生親身體驗式教育,這對學生全面了解和滲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影響顯著。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教材共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就“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作一番簡要陳述。
一、“情景劇”再現生活,鼓勵學生課堂表演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單向知識傳播,即“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種模式學生的學習成效得不到及時反饋,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已然被摒棄。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以學生為主體,必須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沒開啟之前,教師要準備好教學方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能夠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老師要事先做好教學方案,有組織有計劃的鼓勵學生在課堂內進行表演,表演的角色和內容均來自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情景劇”源自生活,學生比較熟悉,表演起來也有模有樣,通過對生活片段的表演,激發了他們的投入熱情,更有目的的滲透了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
例如:在學習《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時,老師課前做好教學方法,把家庭生活搬進教室,讓學生分為三組,分別是父親組、母親組、子女組,讓小學生模仿父母在家里是怎么教育自己和操持家務的,以情景劇的形式再現家庭生活中的父母。表演結束,讓每一個學生說說自己眼里的父母或者有什么話想對父母說的。通過情景劇的形式,還原真實的生活,讓小學生深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應該要好好學習,做個懂事孝順的孩子,少讓父母為我操心。
二、“情景劇”適時運用多媒體,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革新,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千變萬化,對于教學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結合特性的情景劇,設定音頻或視頻作為輔導工具,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共鳴,進而傳輸和理解課堂所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事先準備的環境污染的視頻,視頻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什么是環境污染,哪些地方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環境污染對我們生活會造成什么樣的嚴重后果;第二部分,我們作為小學生應該怎么保護環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視頻觀看,把小學生的主觀意識帶到特定環境中,比較容易引起共鳴。老師作為引導者,要及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讓大家各抒己見,點燃思想碰撞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時,老師可以在網上收集一些關于變廢為寶的小妙招視頻,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引發學生思考、探討、發言。讓學生以教師為中心,說說教室里哪些東西可以變廢為寶,然后在分組發言,看看哪一組的妙招最多也最實用。如,鉛筆頭不要扔可以攢夠一定數量做成藝術畫,飲料瓶別亂丟,收集起來可以賣廢品充當班費等。課堂內,“情景劇”的開展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時運用多媒體拋磚引玉,激發小學生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三、“情景劇”依托真實案例,強化道德與法治觀念
現代化的教育,學習成績顯然不再是一枝獨秀,基礎教育不僅要育人更要育德,小學生正處于少年成長階段,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但是在如何正確判斷問題的對錯,怎樣知法、懂法、守法,在小學生的大腦思維中,尚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情景劇”依托真實案例,強化道德與法治觀念,這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案,有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治觀念。對教學工作者來說,授課內容已經從淺層教學延伸至深層次的思想確定。
四、“情景劇”搭建體驗橋梁,構建學生的規則認同感
小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階段,對于新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接收能力有限,因此,在接觸道德與法治概念的初始階段,學校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對于小學生全面理解、認同、實踐道德與法治規則還需慢慢培養和熏陶。“情景劇”搭建體驗橋梁,構建學生的規則認同感。課堂內,讓學生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親自去體驗,感受,對學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健全法制觀念有深遠影響。
例如,在學習《這些事我來做》一課時,主要是講述為父母分擔中,不僅要讓父母少為我操心,還要學會為父母分擔一些小事。老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小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后在回到課堂進行情景再現,讓每個同學都親身體驗了自我動手的快樂,深刻理解了要怎樣做才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總結
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提高自身專業教學水平,研究探討更適合小學生課堂的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樹立健全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情景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的教學中的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成效顯著,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鑒。
參考文獻
[1]周偉.淺談趣味性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策略[J].《神州教育》.2019年
[2]魯劍鋒.基于深度學習的道德與法治活動設計[J].《學科教學(教法研討)》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