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釧 林銘霞
摘 要:近年來,網絡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發展使得綜藝市場中的違法違規問題也日益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雖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進行規范,但仍不夠全面,無法徹底改善當前綜藝市場的風氣。為了更好的促進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發揮節目價值導向的作用,如何采用更好的管制政策成為了當下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綜藝節目;互聯網;管制
網絡綜藝節目指的是網絡平臺自身來制作節目的相關內容并具有直播能力的節目類型。據《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2018年網絡視頻平臺播出網綜124檔,較2017年增加9.7%。但隨著網綜的蓬勃發展,刻意迎合受眾需求、忽略社會公共議題等問題也日益嚴峻。為進一步規范綜藝節目的播出環境,廣電總局曾出版“限娛令”、“限真令”、“限童令”等,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于2016年公布《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等法規。但這些舉措并未完全根除綜藝市場中的相關問題,我國對網綜的管制仍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
一、網絡綜藝節目的監管困境
1.網絡綜藝管制立法仍存在不足
目前而言,對網絡綜藝內容進行管制還是多以行政手段為主,其主要體現為行政管理部門對視頻網站、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進行具體干預,開展專項活動、定期對節目內容進行檢查。但從網絡綜藝節目立法層面來看,我國現有的法規政策仍存在不足,并未形成法制體系。
2.網絡監管技術有待提升
在監管技術方面,我國節目多采用人工篩選的方法,但對于多數視頻節目內容來說,僅以人力資源進行篩選、關閉通道來管制還是存在局限性。我國目前使用的網絡監管軟件大部分來源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雖然也在積極自主研發相關的管制軟件,但從整體來看技術還是相對落后。例如2009年工信部推出的“綠壩-花季護航”軟件,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受技術水平限制就遭遇了困境。同時,網絡綜藝節目并沒有傳統電視媒體所擁有的CSM測量儀,在源頭控制上也存在難度。
二、網絡綜藝節目管制難的原因分析
1.管制機構多頭管理,監管制度不完善
管制網絡綜藝節目的審核機構由多方構成,這也就意味著各個監管部門獨立性強而協同性較弱,存在即使整體管理目標、手段一致,但在具體管理措施上總會出現標準不同、審核界限不清晰從而相互推諉各自責任的情況。同時,網綜“先播后審”的監管制度也存在明顯的滯后性,不利于網絡文化產品的推廣與發展。
2.平臺自審不規范,行業自律約束力不夠
為了使經濟收益最大化,有些視頻平臺疏于對網絡綜藝節目的管制和審查。“娛樂道德觀”指出如果平臺不及時加強對節目的管制意識,就會讓網絡綜藝節目失去其本身的社會價值,使娛樂成為大眾的精神附庸。
3.網絡自身特質決定了網絡綜藝管制的繁雜性
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的用戶規模達6.12億,網綜擁有著廣泛的市場,從信息傳播上看,盡管當前的政策法規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低俗網絡綜藝節目的制作與傳播,但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與共享性、錄屏軟件的多樣性與傳播的廣泛性,部分低俗節目雖在官方平臺下架了,但并不意味著徹底抑制住了其傳播的可能性。
三、互聯網環境下對網絡綜藝節目管制的策略分析
(一)、行業自律
1.堅守媒介倫理,引導而不是迎合
在融媒時代,圍繞電視熒屏的客廳中心敘事在各種終端的挑戰下走向分化,受制于互聯網的大眾審美也日趨平面與淺薄。很多制作者們更為注重節目的消費價值,而忽視其內涵。事實上,網絡綜藝節目作為一個內容分發渠道與輿論引導陣地,更需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堅守媒介倫理,增強審美素養。
2.建立行業聯盟,相互督促
行業間的相互合作與監督是推動網絡綜藝節目良性發展的內在動力。“自律聯盟”是典型的政策監管的產物,它體現了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資源互換。企業能夠進行相互監督,并執行相關政策標準,而政府擁有權威與執法能力,能夠對行業聯盟內部的違背相關法規政策的主體進行制約。這樣一來,企業通過參加聯盟得到了國家的庇護,同時,違背規則的也將得到應有的懲罰,起到警示作用。
(二)、外部監管
1.制定專門的互聯網法律法規
針對目前法規規章體系化程度不高,內容之間相互交叉的問題,只有更新與完善現有政策法規,明確主體責任、加大查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夠讓不法者無違法之力。但同時也需理性看待低俗化問題,將其存在必然性認識透徹,將治理變成日常,改變目前傳媒規制的行政干預,提高整治的可操作性與穩定性。
2.統一監管標準,明確審核員的職責
針對網綜監管松泛的現象,應采用線上線下統一標準,強化對制作主體的管理,落實“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此外,在審核制度方面,應采用平臺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審查效率。但無論審核平臺的技術如何先進,都需要審核員的研判與操作。為此,審核員需明晰自己的職責,既要保護網絡熒屏健康,還要時刻對最新的相關文件的要求和變化了熟于心,為傳播正能量的網絡視聽作品提供保障。
3.創新收視調查技術,并鼓勵群眾舉報
處于自身利益考量,部分節目有著收視率造假和節目黑幕等不良行為,如韓國《produce101》近日被警方確認全系列造假。為此,還需推動建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引導調查機構完善傳統抽樣調查、大樣本收視調查、跨屏收視調查方法和模式,同時設立舉報電話,鼓勵群眾積極舉報,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環境。
四、結語
網絡綜藝節目作為網絡視聽節目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起著指向標的重要作用。而對網絡綜藝節目進行有效監管則是改善網綜生產環境,實現從泥沙俱下到風清氣正的不二法門。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受眾自我意識的愈發個性化,網綜的監管難度將更為嚴峻,如何更加有效的從根源解決問題將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劉倩,周蘭.網絡綜藝節目的娛樂癥候與改進措施[J].傳媒,2018(05):67-68.
[2]黃韌.國內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解析[J].新媒體研究,2016(18):83.
[3]鐘瑛、劉海貴:《網絡有害信息管理中的沖突與困境》[J],《國際新聞界》,2004年4月
[4]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5]黃子瑄.淺析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后現代特征[J].視聽,2018(0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