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
摘 ?要:當前,“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融入式、嵌入式的教育,正重新定位著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文章從高職傳統文化課程“一縱一橫”的教學路徑著手,將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探索自媒體時代高職人文類課程“思政化”路徑,試圖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117-03
Abstract: At present, as a kind of integrated and embedd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repositioning the teaching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route of "One vertical and one Horizontal" in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unifies the goal of "Value Guiding, Knowledge transmit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Meanwhi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umanitie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ries to provide a new teaching idea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oute
高等院校是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的重要場所[1]。當前,“課程思政”建設正在中國各大高校積極推進中。如何開展“課程思政+”的高職院校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讓具有“融入式、嵌入式”特點的思政教育與高校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當務之急的工作。
高職傳統文化課程,作為高校通識課,擔負著守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課程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一縱一橫”的教學路徑,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于課程教育內容之中,同時合理科學利用自媒體平臺,積極推進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的改革步伐,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導向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高人才的綜合培養質量。
一、以“分段建設、有序推進”為原則,開展“一縱”模式的課程教學路徑探索
(一)大一開設“文化概論+文化專題”組合模塊的傳統文化課
大一新生,是學生在整個大學求學階段可塑性最強的一個時期,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人生過渡期,也是關鍵期,由于大部分高職學生學業成就感不強,學習自律性不夠,內心自卑,人文素質不高,且個別學生還存在正能量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團隊合作能力差、缺乏創新性及吃苦耐勞品質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以課程思政為導向的“文化概論+文化專題”組合模塊的學習,讓學生系統地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汲取其中的有益營養,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在知曉為人處世之道,提升道德水平,完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等方面有較大的進步和提高。
當然,作為一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必修課,在“文化概論”必修模塊內容的選用上,需以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經典文獻為視域,以儒家經典為載體,兼取諸子百家及其他適宜的經典內容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文化專題”模塊的內容,可以以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積極進取精神等內容為主,也可以從高職院校中已有的大學語文、思政、體育、高等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等關聯課程中挖掘專題內容,準確對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如漢語和漢字的發展、古典文學欣賞、傳統藝術欣賞、中華名人、健身與養生、生活中的數學思維等內容,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專業特長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教學內容上與學生的大二階段專業學習形成現時性的對應關系。
(二)大二階段:開設“專業文化專題+地域文化專題”組合模塊的傳統文化課
大二階段,高職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相對較集中,此階段的傳統文化課程,可以考慮設計與學生的專業要求和學生的職業素養相對接的“專業文化專題”選修模塊內容。課程開發設計過程中,要求高職語文教師主動走近專業,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了解學生未來就業行業的特點與需求,積極與專業教師和行業專業進行溝通與交流,對專業群進行傳統文化知識需求的綜合分析,充分挖掘選取與專業相關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如中國紡織、服飾、建筑、裝飾、曲藝、科技、醫藥等內容,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同時,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課程實際教學的成效。
由于高職學制設置,大三階段的高職學生基本面臨離校畢業頂崗實習階段,為讓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生活及地方工作環境,高職院校應該在學生大二階段就結合“專業文化專題”開發設計“地域文化專題”的傳統文化課程。由于“地域文化是寶貴的思政教育資源,其內涵豐富,包括物質、制度、美學等多種類型的文化性質,對學生的性格、價值觀等引領作用非常明顯”[2],因此,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應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土生土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與內涵,將其融入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開設有關地域歷史文化、地域革命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名人名家、方言民俗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選修內容,增加即將面臨職業選擇的大三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二、以“開放合作、內外聯動”為原則,結合新時代自媒體平臺,開展“一橫”模式的傳統文化課程實踐路徑探索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現今高職院校畢業生文化底蘊缺失、綜合素質較低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學生通識教育就靠一門“傳統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學應該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構建成一個全域性、立體化的“大課程”教育體系,通過學生的課程實踐活動來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其成為“全人”以及職業發展打下基礎。實際工作過程中,應以“開放合作、內外聯動”為原則,通過對高職學生的社團活動、文化藝術節活動、競賽等活動安排,開展內外聯動的“一橫”模式課程實踐路徑探索,體現學生在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與人格修養教育等方面的習得,既弘揚了主旋律,也傳播了正能量,并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成為青年學生的精神追求、內在素養和自覺行動,扎實推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一)開展讀書工程活動
依托各類文化資源,多途徑、多方式開展讀書工程活動。校內,通過“讀書札記”撰寫、“漂書”活動、“讀書節”、“讀書達人”評選、中華經典詩文朗誦、硬筆書法比賽、中外文學知識競賽、閱讀講座等多種形式,吸引在校大學生參與讀書工程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校外,可以聯合兄弟院校的讀書社團,一同推進讀書工程活動,有效構建學生閱讀體系,讓學生感受時代精神和人文氣息,為實現個人理想奠定基礎。
(二)舉辦中華經典誦讀比賽
通過對中華傳統古典詩文的吟誦,提高學生對古典詩文的感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經典的熱情,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進一步整體認知、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陶冶情懷,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養,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青春風采。
(三)舉辦主題辯論賽、征文大賽
引導學生圍繞與傳統文化相聯系的社會熱點進行思考研究,書寫心得,感悟真理。同時,通過論辯寫作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探討,并以此作為啟發智慧、鍛煉語言表述能力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得相應能力在實際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們在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討論和共同協作中,也能學到團結合作的方法和意義,學會學習,更學會做人。
(四)舉辦人文知識競賽或中華傳統文化比賽
競賽的內容盡可能覆蓋廣一些,可以包括傳統建筑、傳統音樂、剪紙藝術、武術武學、節日飲食、古代教育、中醫中藥、茶文化、漢字藝術、書法篆刻、戲劇、家風家訓和民間藝術等人文知識和傳統文化領域的內容。比賽重在考察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鞏固或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同時也是展示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五)增設社團活動及講座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有效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資源: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及名勝古跡等,拓展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空間。同時,通過講座、網絡信息平臺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內外傳統文化教育學習交流活動,不斷深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涵,營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良好氛圍。
(六)開展志愿者活動及公益活動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等理念,而自強不息、探究真理、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勇敢、團結互助、舍己為人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精神。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認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增強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豐富了學生生活,還拓展了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感恩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
三、合理科學利用自媒體平臺,創新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同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借助現代化和網絡化的手段向網絡個人傳遞信息的工具總稱。自媒體往往有著多元化、個體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點。自媒體的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絡社區。目前,由網絡構建的自媒體平臺已成為學生不可或缺、極其依賴的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自媒體雖然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給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實效帶來了多方挑戰,更由于高職學生網絡素養不夠、媒介認知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較弱等等原因,在魚龍混雜、良莠不濟的自媒體影響下,學生主動思考能力日漸減弱,極易發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及逆向問題,不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因此,教師在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中,需正視自媒體對青年學生政治素養、綜合素養產生的各種問題,以“課程思政”為教育理念,主動結合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和要求,通過相關途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在寓教于樂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一)教師重視“線上”教學,主動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
自媒體已是當下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自媒體拓展了學生視野,同時也為現代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支撐,所以高職傳統文化課程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重視“線上”教學,有針對性地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對于學生容易迷惑的話題或現象及時進行深入研討、分析及交流,引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索問題,發揮輿論導向功能,從潛移默化中掌握話語權。另外,教師可以通過開通微博、微信或公眾號等方式,利用自媒體平臺優勢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引導和教化,從而發揮教師教學主動性和創造性,防微杜漸,給學生更多的正能量傳導。
(二)建設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并有效應用
當下,網絡教學日漸流行,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這種信息化技術手段,建設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可以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結合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的需求,加強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科學設計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合理分配教學時數,整合優質資源,團隊合作建設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實現深度學習目標。同時,教師應切實做好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的管理與應用工作,在實施翻轉課堂、研討型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改革上,推進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推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當然,教師在應對自媒體平臺對傳統文化課程的沖擊上,應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在線學習與課堂交流練習,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和教育。
總之,高職傳統文化課程可以通過“一縱一橫”的教學路徑的探索實踐,梳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傳統文化課程中融入相關“思政元素”,積極推進教材開發、課程設置等工作,開發建設有高職院校自己辦學特色的線上線下優秀文化課程,科學合理利用自媒體平臺開展創新教學,實現傳統文化課程一體化格局,為國家培育更多具有人文素養、工匠精神、法治理念、紅色基因的高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51.
[2]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