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排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一直面臨的挑戰。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工業化進程剛剛起步,重工業在我國的工業中仍然占領著主要的地位,因此,我們要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這對這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低碳經濟的概念切入,就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國經濟;低碳;發展途徑
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大多數國家不得不為我們生存的環境而改變原來的經濟模式。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制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戰略。在高中學習中已經初步涉及了該類內容,為提升高中教材的生活運用效果,并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助力,本文結合高中學習的部分知識,開展了自主探究,以下是主要內容。
一、低碳經濟含義及重要性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其排放量、污染量較少,能耗程度較低,由低碳經濟產生出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的低碳生活方式。如今國家面臨較多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問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對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能夠創建健康的社會環境,各種低碳技術與產品也不斷研發出來。加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推動力度能夠促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環境壓力。低碳經濟具有經濟環保的特點,可促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有效結合,同時兼顧環境效益的發展。
二、中國經濟低碳發展途徑與潛力
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多方面做出了貢獻,如對人口數量進行調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退耕還林等,并取得相應效果。為促使低碳經濟順利發展,要對其發展途徑與潛力進行科學分析,下面對其進行具體介紹。
1.對能源結構進行整合
在化石能源種類中,含碳數量較多的要屬于煤能源,天然氣所擁有的碳含量則占到煤能源的百分之六十,油與煤能源相比則較少。對低碳與無碳能源進行發展,能夠促使能源呈現多樣化供應特點,減弱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對能源結構進行整合,不僅可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能源使用安全性,還對環境具有保護作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2.整合產業結構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若產業結構存在差別,那么碳排放量也易出現較大差別。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作物對土地、光等因素的依賴程度較高,對能源消耗較少,服務行業作為第三產業,會因辦公需要使用一些設備從而消耗少量的能源,工業、建筑業等行業則會消耗大量的能源。要以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會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由于經濟、技術等條件限制,通過發展服務行業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具有較低的可能性。
3.提高能源利用率
如今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工業方面能源利用強度減弱,電力、化工、鋼鐵等行業在單位能源消耗水平上比國際標準多40%,鋼、水泥等單位綜合能耗則分別多20%和45%,建筑行業單位面積采暖能耗則為發達國家的三倍左右,礦產資源回收率為30%,比世界標準水平較低,這就表明中國能源在使用方面存在浪費現象,但也說明在能源效率的提高方面具有較大潛力。中國要堅持節能發展原則,實施能源節約戰略,制定相應的能源節約措施。
4.合理利用森林碳匯
二氧化碳可被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進行吸收,從而有利于改善環境。森林覆蓋率若增加1%,則最多可在大氣中對7.1億噸碳進行吸收,中國森林碳匯具有較大的潛力空間,但中國碳排放量也較多,森林碳匯難以對其進行全面處理,對此,中國可采用科學方法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分析
1.先天資源占優勢
我們在高一地理課程學習中知道,我國能源消耗問題比較嚴重,但是我國也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儲藏,甚至能排在世界前幾位。我國煤炭儲量非常豐富,盡管這幾年消耗眾多,但是未被開發的仍然占有絕大多數。最重要的是,現在被認可的清潔能源,待開發量也很多,如果能夠將這些待開發的清潔能源很好的利用,將會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而且目前我國新能源技術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清潔能源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使用。
2.發展空間較大
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正在進行不斷的摸索和探索。相對于其他已經進行發展的發達國家來說,我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去實施。我們可以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過去我們主要以高能源高消耗高排放為主,但是現在,我們根據我國相應情況制定了對應的措施,來降低我國的能源消耗,使我國能夠健康持久地發展低碳經濟。
如今能源面臨緊張局面,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低碳經濟是中國進行有效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發展低碳經濟時,要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創建符合國家發展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對中國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充分調查,并對相關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使低碳經濟發展活動能夠有效開展。中國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相關能源技術進行研發,明確低碳經濟發展的潛力,優化產業結構,吸取低碳經濟發展成功經驗,促進低碳經濟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段麗娜.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05):8-9.
[2]馬莉.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5):36-37.
[3]詹順.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魅力中國,2019(28):317.
作者簡介
劉晨思雨(2003.04—),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