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燾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滿足社會對高素質科學人才的需求,小學科學教學必須盡快轉變教學思路,開展貼近學生社會生活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教育,使學生學會思考解決相應的科學問題。本文通過研究明確指出了目前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細致闡述了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并舉出了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可行策略,為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科學教學;生活化教育;有效策略
前言
為了滿足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任課教師必須將生活素材與生活經驗和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結合,開展生活化科學教育。小學科學課作為一門特殊的動手實踐課程,可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啟蒙提升學生科學素養,開闊學生眼界,培育學生科學看待事物的思維,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化思維方法。開展生活化科學課堂教學能夠將學生的生活所見所聞與科學知識相聯系,教會學生怎樣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對提升我國國民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作用。
1.現階段小學科學課堂教育的主要問題
通過研究可知,在目前小學科學課堂上,由于部分任課教師自身對科學知識沒有深入全面地掌握,對科學觀念與科學研究方法沒有完整地認識與理解,更由于教師教學思想落后,教學模式單一僵化,導致課堂缺乏適宜學習氣氛,教師無法喚起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課堂教學偏向抽象理論學習,完全沒有與學生生活建立聯系,學生無法把學到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可用的科學思維與方法,此類課堂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發展,使學生厭惡科學課程,無法切實培育學生科學素養,教學效果較差,教師無法達到既定教學目標。
2.在小學科學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
在科學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能夠讓科學知識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被局限在課堂上,還可在生活中不斷認識探究科學知識與現實事物的聯系[1]。任課教師必須以學生生活所見事物為主要教學案例,講解說明事物背后蘊藏的科學原理,使學生能夠直觀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把握科學方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會了充分利用科學思維分析現實事物,提升了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實施生活化教學節省了時間和精力,能夠隨時修改教學內容,調整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指導學生學習,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3.實施生活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可行策略
3.1布置實驗性較強的作業,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鼓勵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任課教師必須布置涉及動手實踐的課后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余空閑時間內完成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活動,彌補課堂科學教學的單一性,使學生具備社會實踐經驗,養成通過科學方法改造世界的良好習慣[2]。教師應當在學生時間和家庭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布置課后作業題目,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智,例如,在學習《自行車》一課的科學知識時,教師可預留課后作業,鼓勵學生使用工具拆解家用自行車,讓學生詳細觀察自行車的內部元件構造,通過研究總結關于自行車技術發展改進的知識,將其寫成書面研究報告,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自行車的主要結構和基本功能進行討論,還可舉辦對自行車零件名稱認識多少的競賽,喚起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這樣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既使學生動手完成了社會實踐,又加深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3.2改變教學模式,引進更多生活化教學內容
教師不能僅僅將課堂教學局限于本課知識,應當將學生過往所學科學知識與目前所講科學知識密切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還能夠復習舊知識,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3]。教師還應當主動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添加更多的生活實驗成分,使學生所學知識具備一定實際可操作性,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科學實驗與觀察研究提供充足機會,讓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建立密切聯系,讓日常生活變成科學知識的試驗場,讓小學科學課堂變成生活實踐的理論來源。任課教師必須逐步改進教學模式,吸納新時代素質教育思想,教師不應死板地講述教材中的知識,而是應該通過列舉實際案例說明科學原理,主動對課本進行編排加工,使其更加生動化與形象化,讓學生能夠將自身代入到科學教學案例之中,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
3.3構建生活化情境,喚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枯燥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任課教師必須組織學生改變課堂面貌,共同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因為小學生無法使用抽象思維理解復雜的科學知識,所以教師必須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與氣氛,使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理解科學知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心智發育水平的高低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促使學生對情境所蘊含的知識主動進行思考研究,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落地生根》一課的科學知識時,教師可組織全班學生前往當地種植園觀察繁殖栽培植物的方法和人工營養繁殖的基本操作流程,鼓勵學生栽種植物,教師可進行全程指導,讓學生開闊眼界,充分認識到植物繁育成長的規律以及背后的科學知識。比如說在學習《小鳥和小貓》一課的科學知識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前往當地動物園實地觀察各類野生動物的生長發育,充分了解動物生殖規律,認識到卵生動物與胎生動物的種類,通過此類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可極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自主思考探究的好習慣,提升了學生辨別能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科學素養。
結論
小學科學教育絕對不應脫離實際生活,只有足夠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擁有科學教育效果,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科學素養基礎,學生只有在生活化的科學教學課堂上,才能對科學擁有直觀準確的認識與理解,通過生活化科學教育,學生能夠充分提高自身對日常事物的分析研究能力,真正認識到科學思維和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福鑫.“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名師在線,2019(01):45-46.
[2]李國彥.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對策[J].學周刊,2019(21):29.
[3]馮曉麗.小學科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