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財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透過概念表象去探尋其中的本質特征,理解其內涵,感悟其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本文主要從開展數學活動、依據具體實例、采用正反教學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概念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深度教學;策略
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對本質特征的描述,其內容抽象、形式簡約。學生不能停留于概念表面的學習,只有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才能感悟其中的思想,習得其中的演繹方法,掌握其中的遷移規律。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以疑促思,引導學生感知、體驗,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促進他們對內在本質的把握,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要不囿于概念的直接傳遞,要引領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理解概念的特征,對學生的認知產生深刻的影響。
教師要對數學概念進行深度教學,引導學生與同類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從而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掌握其內在的思想方法。如在學習網的概念時,教者呈現生活中網形的實物,進而抽象成“〇”,認識網的直徑、半徑、圓心與周長、面積等內容,對網進行形式認識之后,將它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進行比較,體會網面積求法中運用的化曲為直的方法、極限的思想。數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只有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才能靈活運用、順利遷移數學概念,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審視當前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往往重結果輕過程,將概念一帶而過,沒有設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概念,學生往往只注重概念的符號形式,而忽略其內在的本質。部分學生對概念的本質理解單一,認為與“倍”有關的一概需用乘法計算,因而見“倍”就乘。部分學生對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沒有理解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站在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概念。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當、缺乏深度,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概念的教學缺乏準確地定位,教師仍以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對概念的工具性定位偏離了數學教學的本質,概念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情感體驗、問題解決。二是教師對概念缺乏本質的認識,沒有建立知識的聯系,學生學到的是符號形式,未能借助概念促進學生的興趣培養、智力發展。三是將活動過程與概念形成過程相混淆,只注重概念外在形式的感受,忽略概念的形成過程。
一、開展數學活動體驗抽象概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增進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借助自己的身體去體驗數學概念,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簡單,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當學生的好奇本能通過活動的形式釋放出來,他們更愿意配合教師,主動融入概念的探索之中。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的體驗會擠占課堂的時間,不如教師“講”來得實惠。其實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活動體驗并不矛盾,學生在活動中能接受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在學習抽象概念時,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思考、體驗的空間,在學習“克”的概念時,教者讓學生拿出教師發的小正方體,用手去掂一掂,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我們用天平來稱一稱這個小正方體有多重?動手稱一稱10克重的黃豆,看看有多少粒?拿出2分硬幣掂一掂,看看有什么感覺?拿出一根羽毛和2分硬幣,看看哪個更輕?將2分硬幣與直尺比一比,哪個稍重些?教者讓學生去掂一掂、稱一稱,感知1克的重要,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概念。
二、依據具體實例聯系學生經驗
概念具有抽象性、復雜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物象,讓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實例融為一體。如在學習“倍”的概念時,教師將事物加以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在學習長方形這一概念時,教者只有借助于長方形的桌面、窗戶、黑板、文具盒等實物,感受它們的相同點,然后加以抽象,從而對長方形這個概念產生本質的認識。教師要立足生活,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中尋找與概念相關的具象材料,如果教師不加選擇代表性的材料,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發生混亂,難以抓住概念的本質。
三、采用正反教學感受概念特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舉實例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數學概念,讓學生從實例中逐漸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征,但這種方式雖能讓學生了解概念的符號形式,卻不能把握其本質內涵,無法精準地辨別概念。除列舉正例外,教師可以借助反例教學,能將數學概念向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明晰概念的范圍。正例教學能反應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如在學習網的概念時,學生可以借助于車輪、茶杯蓋等物體對網產生具體的表象,能促進學生對網概念的理解。為讓學生對網的認識更全面、更清晰,教師可以運用反例教學,如在網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呈現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橢網、圓等做成車輪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將這些車輪組裝到車上,哪個會跑得更快一些?在學生提出猜想后,教師演示一段動畫,幾個小動物參加賽車比賽,它們裝有不同的車輪,結果圓形的車輪會跑得更快一些,從而會產生思考:為什么圓形的車輪既不顛簸,也能跑得更快一些?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把握概念的特征,形成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采用變式教學,變換概念的外延,突顯其本質內容。如在學習蘇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認識》內容時,教者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說說角怎樣才能變大?怎樣才能變小?你能將自己所做的角變大、變小嗎?如何折出更小的角?能不能將你所做的角與教師的角進行比較?學生在比較中,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張開的大小有關。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不能囿于概念的表層教學,要豐富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去感知、體驗、比較數學概念,發掘它的本質屬性,感受其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度理解。
參考文獻:
[1]劉家敏.芻議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J].華夏教師,2016(3).
(責任編輯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