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桃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產生了巨大的提升。新課改的推陳出新為現下我國教育活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其指出教師需要重點凸顯出學生群體在課堂之中的主要地位,以行之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充分展現出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分層次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群體存有的多樣化特征來進行有效分層,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存有的不同學習需求,切實有效地升華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下面,本文就教師如何在分層次教學的引導之下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了簡單探析,以求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個體差異;教學策略;學習需要
一、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
首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促進我國教育發展的核心思想,其對于現下我國教育發展而言,具有極為強大的推進作用,正視學生群體存在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存有的學習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著手,因材施教,實現有目的的教學可以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提供良好的鋪墊作用,同時能夠保障所有學生都能有效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其次,雙向選擇。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選取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和層次。而學校則是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來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助力學生尋找到更為符合其發展的學習層次,用以避免學生在選擇層次的過程中出現盲目性。分層次教學的核心要素是充分尊重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存有的不同學習需求,助力全體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以此為現下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強有力的人才供給,辦學的社會效益將會有效凸顯。
二、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行措施
一是對學生群體進行分層處理。如果想要實現分層教學,那么首要目標就是做好學生群體的分層。能否結合學生群體的具體需要進行教學分層將會直接影響到整體教學效果,是充分展現出學生主要地位的核心。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深入融合學生群體之中,以此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形成更為深刻的了解,結合學生的智力、認知能力及學習態度等,將學生群體區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基礎認知能力存在不足并且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成績不高并且積極性嚴重不足;2.基礎能力和智力較為一般,學習過程中較為自覺,學習成績中等并且具有些許上進心;3.基礎能力充足并且接受能力強,擁有優秀的學習方法和成績。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行學生分層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自行掌握即可,無須對學生群體公開,用以防止優秀學生驕傲,學困生自卑,盡可能避免因分層次教學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二是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處理。既然教師已經完成對學生的分層,就需要設計與不同學生層次相互對應的教學目標,通過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以此切實有效地實現教學定位這一重要任務,促進學生的深度發展。結合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這樣一來,不僅僅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提高,還能夠充分凸顯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要地位。三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處理。為了切實有效地強化全體學生的課堂主要地位,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體現出學生在思維、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存有的差異,因此對教學內容做分層處理就顯得極為重要。為了保障每個學生的基本能力均能有所提升,充分掌握教師授課活動中的知識點,教師應該充分設計好教學內容的梯度。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而言,所設置的教學內容的起點需要盡可能降低,便于學生消化;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則需要選取基礎題目;而對于高層次學生而言,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內容應該盡可能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成長。
總之,分層次教學能夠促使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存有的不同學習需求,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鋪墊作用。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