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峰
【摘要】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代表著課程改革的新方向,即以提高“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課程改革的目標。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正式發表,該標準將“語文核心素養”界定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在核心素養理論框架指引下,本文結合文體特征和課標要求,從“把握要點”“領悟表達”“品讀語言”“想象拓展”四個方面選擇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價值,探討小學說明性文章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說明性文章;核心素養;教學內容;教學價值
說明性文章,是一種以獲取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文章題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同于敘述性文本,多數文章語言平實,內容博雜,理性思維占主導,課標第三學段對此類文本提出了明晰具體的學習要求。在說明性文章閱讀教學中,如何把握文體特征,生成教學價值;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凸顯語文元素;如何發展思維品質,獲得審美體驗,具有現實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我在“核心素養”大視野下,以課標為觀照,研讀名師課堂實錄,探索閱讀教學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
一、把握要點,鋪展知識之豐
閱讀主要有兩種目的:一是為文學體驗或娛樂而閱讀;二是為獲取和使用信息而閱讀。毋庸置疑,獲取關鍵信息,正確認識說明對象,是說明性文章的核心教學價值之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把握文章要點就是尋找文本的重要信息,它是讀懂文章的“命門”所在,也是了解說明對象的“金鑰匙”。
第一,尋找核心關鍵詞。《霧凇》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短小精悍,用語精專,信息量很大,想讓學生一口氣掌握全部的信息是有一定難度的。薛法根老師的教學充滿了智慧,在第一版塊的教學中,他敏銳地萃取“水汽”“霧氣”“霜花”“霧凇”四個事物專用名展開教學。學生在解說概念、敘述四者關系的基礎上,清楚明了霧凇形成的動態過程。
第二,尋找段落中心句。教學《鯨》時,讓學生瀏覽課文,想想作者是圍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鯨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尋找中心句,快速提取每一段落的說明要點,概括出“大小”“進化”“種類”“進食”“呼吸”“睡覺”“胎生”七個方面的內容,并以知識樹的方式呈現。尋找關鍵詞和中心句,就是把握事物發展脈絡,整合信息、獲取豐富知識的重要手段,以達“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之效。
二、領悟表達,探尋思維之徑
閱讀就是思維的過程。教學時,我們要站在篇章的高度,引領學生關注行文結構,尋找作者思維的路徑,并結合文體特征,了解文章的表達特色。
第一,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鯨》一文從七個方面介紹鯨的常識。這七個內容依次羅列,一脈相承,其結構有何特點?作者編排的意圖又是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細細探究的文本價值。在呈現七個知識點之后,教師問道:第二自然段為什么要插入鯨的進化這一內容?是不是多余?把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段調換順序,是否可行?學生在一系列思維的激烈交鋒中,悟得說明性文章的邏輯結構:說明順序一般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來安排的。學生在通觀全局的基礎上,領會作者安排材料、謀篇布局的意圖,從而發展思維,形成語文能力。
第二,體會文章的表達效果。說明性文章通常運用列數字、做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用詞造句嚴謹準確。在比較閱讀中,可以品味文體的表達效果,鍛煉言語思維能力。《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薛法根老師出示了兩組句子: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
這座金字塔高146.59米。
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000米的路程。
繞金字塔一周,有921.5464米。
通過比對閱讀,學生真切感受到“相當于”“差不多”之類詞語雖然表達模糊,但恰恰體現了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同時,介紹事物時,用我們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經驗做比較,可讓讀者對說明事物有具體的形象感,這樣的表達效果更為理想。
三、品讀語言,熏陶審美之趣
閱讀說明性文章,如果我們僅停留在獲取信息、了解說明方法的層面上,就不免陷入“得意忘言”的泥潭,很容易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常識課。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有能力透過語言文字,發現情感的暗流,獲得審美的熏陶,這是實現說明性文章閱讀增值的依歸。如蘇教版《霧凇》有這樣一段描寫:“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薛老師教學時是這樣處理的:
教師:為什么要把霧凇比作“白銀、銀線、銀條、銀松”呢?
學生:因為霧凇是白色的。
教師:白糖也是白色的。
學生:白糖只可以吃,但是沾不上樹枝的,要落下來的。
教師:白漆也是白色的。
(生無語)
教師(提示):白銀,白色的銀子一
學生:白銀很珍貴,霧凇也很珍貴。
教師:珍貴的東西就珍惜,就喜愛,就珍愛。這個比喻其實隱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喜愛霧凇。 教師:作者的比喻背后藏著感情,因為喜歡它,所以用這樣美妙的比喻。
薛老師的教學機智又不失風趣。作者緣何把霧凇比作白銀、銀條,而不是白糖和白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而這“言”,正是容易被忽視的語文元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現象,看見文本的意蘊和內涵,從而拓展意象,深化情感體驗,獲得審美的熏陶。
四、想象拓展,發掘文化之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每一個教育現象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性文章中所折射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學內容。想象是人在腦子中對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再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應。對于一些介紹歷史、文化類的說明性文章,運用想象或聯想參與閱讀,有助于挑動情感脈搏,拓展思維空間,喚醒生命求真、求善、求美的體悟。巍巍長城,綿亙蜿蜒,它展現了炎黃子孫的智慧和心血,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在教學《長城》一課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長城的布局、結構和建造過程,還要結合史料和民間故事,把學生拉進時空的隧道,聆聽歷史的回聲,想象古代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種種艱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從而體認民族文化,找尋獨屬于漢民族的脊梁和精氣神。《新型玻璃》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在通讀全文、了解5種新型玻璃作用和特點,學習形象表達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設計自己心目中的新型玻璃。在積極的言語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這同樣是一種文化的熏陶,是一種積極人生態度的塑造。
五、結語
總之,在說明性文章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文體特點,在獲取信息、把握要點的基礎上,觀照文本在“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包含的意蘊,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適切的教學策略,在得言、得法、得意的教學情境中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和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薛法根.現在開始上語文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