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傳統德育在長達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萌芽、發展直至成熟,在穩定封建統治,安定社會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在當今小學德育實效不高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從中國傳統德育文化中汲取積極因素,不斷調整,建構順應社會發展的小學德育新模式。
關鍵詞:傳統德育 小學德育 審視 思考
一.中國傳統德育的特點
(一)傳統德育目標精準化
古代傳統德育目標非常清晰,就是培養君子乃至圣人。培養“君子”一直是幾千年來我國道德教育的追求。在典籍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君子的定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朱子全書·學二》
在傳統德育中培養“君子”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傳統文化中認為普通民眾修身“君子”,可以“推己及人”,化民成俗;統治階級以“君子”治國,可知”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施以仁政。甚至可以這樣說,“君子”已經成為數千年來中國理想人格的代表。“君子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
(二)傳統德育文化載體多樣化
我國的德育思想演變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先秦以前,先秦至隋唐,宋元以下及清。秦前,德育開始萌芽并漸趨走向成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其中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儒家道德思想,墨子的“志功之辯”,老子的“無為而為”,韓非子的“法勢術”合一等。秦以后尤其是漢尊儒學為正統,開始以經學,封建綱常為主要德育內容。后續,又出現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思想體系等。
這么豐富的德育內容是如何得以呈現并取得“教明于上,俗美于下”的效果的呢?首先教育者為了傳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多推崇《詩》《書》《禮》……,使“仁、智、勇”這些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并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同時也是考試范圍。兒童的啟蒙讀物也是學科知識和道德規范的高度融合,如《千字文》《弟子規》《幼學瓊林》等。其次,創設社會化德育環境,樹立榜樣。“凡有孝子賢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后漢書·百官志》)包括后來的明清時期的各種牌坊也是宣揚封建社會倫理道德之舉。再次,通過文學作品進行道德教化。詩歌在所有文體中最擅長抒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往今來,詩人都借助這種文體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別云間》)因此,當民眾吟誦、欣賞這些詩詞歌賦時,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道德文化和音樂聯系非常緊密。早在西周,就有相應的禮樂制度。“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是禮節,更多時候指的是道德準則。“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約束人守禮的力量是傳統。那么與“禮”相配的“樂”顯得就非常重要。“樂”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民眾的道德規范。所以西周滅亡時,我們說國家就進入了“禮崩樂壞”的節奏。同時,音樂對于陶冶人情操,提升道德水平也有很在重要的作用。古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叮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民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樂記·樂施》)這些都說明了音樂對人心靈的凈化作用。
(三)傳統德育途徑立體化
在我國學校出現得比較早,在夏商即有“庠、序、校”,在《周禮·地官·大司徒》提到了“六德”“六行”,“六德”即知、仁、圣、義、忠、和。道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官學如此,私學也是一樣,白鹿洞書院的《白鹿洞書院規訓》六條,就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到書院規訓之中:正趨向,以立其志;主誠敬,以存其新;博窮事理,以盡致知之方;審察幾微,以為應事之要;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推己及物,以廣成物之功等。
其次,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差異格局”的秩序。“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及開,愈推愈遠,能伸能縮的社會格局,所以在中國社會中“家”這個最基層的組織特別重要。因此在道德價值觀傳播的各種渠道中,首要途徑就是家庭。類似于“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小故事常見不鮮。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很多史料,看到在傳統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力量。如,諸葛亮在家書中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我們熟悉的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以傳統德育最基本德育內容“孝”為例,“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不僅與至親,并且也是忠君之舉,所以社會德育可以看做是家庭教育的拓展。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義疏》)由此可以看出,美德是從政的必須條件。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日》)則告訴我們人無德則無法立足于社會。
二.傳統德育文化視域下小學德育的探討
任何時期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德育工作也概莫能外,我們從新時期的德育工作中能看到傳統德育的傳承,也能感受到當今德育工作的變革及與時俱進。
(一)小學德育實施的目標
在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不僅制定了德育總目標,還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學段將目標進行分解。以低年段的德育目標為例,《指南》中低年級學段目標: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這份《指南》非常全面地體現了在社會轉型和社會心理變遷形勢下對青少年德育方面的要求,有一定的層次性。
傳統道德教育目標是培養以君子為代表的理想人格。傳統德育中的“君子”既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高道德水平,又是現實生活中普通民眾人格的升華。“君子”很好地聯系了當下生活和理想追求,使得“修身”目標有實現的可能。傳統德育認為,只有先成為一個“君子”,接著言行感染身邊人即“君子之德風”,理政方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最后構建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
相比較而言,《指南》中提出的德育目標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德育目標邏輯順序首先是可以感知的,可以理解的,可以體驗的。目標的制定應該圍繞小學生生活,致力于培養基本社會素質,成為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形成對生活應有的態度,擁有好的習慣,并因此獲得美好的生活,推已及人,最后形成和諧社會。
(二)小學德育實施的載體
在《指南》中,提出了通過“課程”“文化”“活動”等載體育人,體現了“大德育觀”。以“課程育人”為例,要求各學科教師挖掘本學科的德育內涵,并將德育內容細化到學科課程目標之中,在課堂上全面滲透。這對教師本身的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方面,傳統德育則更顯優勢。雖然在古代并沒有專門德育教材,但德育教育因子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朱熹提出,小學道德教育主要要“學其事”,“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知其然;大學階段才推究其理,知其所以然,完成“圣賢”教育。這樣的課程內容明顯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暗合了“德育生活化”理論,對于小學生來說,德育的生長力量就來自于這些身邊小事,來自于生活細末。
(三)小學德育實施的途徑
《指南》中指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也就是說中小學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環境建設工程”,學校教育是小“環境”,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形成的是道德教育的大“環境”。道德教育工作只有依賴道德環境才能取得實效。基層學校按照《指南》要求大多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成立家長委員會等,也開通了家長開放日、接待日等多種家校溝通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地方,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道德思想和價值觀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是接受、保存、傳遞、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所以,習近平曾明確提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問題。
除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三方面,傳統德育更為注重的是反省內求,慎獨等。因為傳統道德教育認為“教化”不是個人對社會生存法則的適應順從,而是個人通過反省內心來進行外在行為的調整、節制和提升來適應外界客體變化的過程。它相信人有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的靜思己過對促進人自身的發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新時期的小學德育工作中,這塊對學生的教育還存在盲點。
綜上所述,我國的傳統德育文化源遠流長,有顯著的特點,也有卓有成效的措施和方法。我們應該仔細研究分析,做好傳承,結合當今小學德育工作,不斷反思,與時俱進,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德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田雅,唐夢霞.論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當代啟示[J].學理論,2018(10).
[3]段煉煉,畢憲順.道德失范的矯正路徑分析——基于古代德育機制的考察[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
[4]王容.試論中國古代書院的德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5]高繼成,趙靜霞.中國古代德育借鑒與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08(9).
(作者介紹:武劍青,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鎮江市中山路小學(大禹山校區)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和德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