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陽
【摘要】 雖然物理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但它卻有特色鮮明的社會人文基調,物質的運動與變化、量變質變、對立統一、探究精神……物理學科本身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核心素養 物理探究 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06-01
0
記得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第一次提到培育核心素養體系的教育課程改革,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擺在重要的奠基位置上,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分具體化和實際化,尤其強調“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培養新時代的有用人才。隨后,浙江、上海試點新高考,今年我們福建省也進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學科德育滲透越來越重要,于物理學科而言,物理科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成分,其包括物理觀念和應用、科學探究和交流、科學思維和創新、科學態度和責任等等,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物理學科有自己的學科特點。物理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都需要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具體而言,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它包括實驗和理論兩部分,核心素養在物理教學中的融入與滲透,是從知識層面、認識層面和育人層面進行一些必需的實踐性的探索和思考。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物理學理論則是人類對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規律的認識和概括。物理學體系嚴謹,結構緊密,科學性極強。學生在學習中會受到良好的科學素養的訓練,其中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嚴格操作、認真實驗、實事求是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愛護儀器的主人翁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德。而有重點地介紹中外科學家發現重要定律和原理的過程,則可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例如講電磁感應,可及時介紹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隨后法拉第受此啟發,提出“磁轉化為電”的設想,從1822年到1831年,經過艱苦而漫長的轉磁為電的研究,終于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接著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最后成功地實現了磁轉化為電的設想,開創了人類的電氣化時代。像這種科學家研究過程的小故事,非常勵志,滲透科學態度和責任感教育,這也正是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物理學科德育滲透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其中,而且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通過選用對學生有意義、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作為主要的問題情境載體展開問題的分析與討論,既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及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使學生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也要引導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讓學生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總之,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本身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全面詳細地掌握物理知識,還要挖掘其隱藏的德育內容,準確找出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準確把握學生的脈搏,在物理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滲透德育教育,發揮學科教學的教育功能。通過學科與德育的有效融合,落實落細《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件精神,設計恰當的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創設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善于實驗、勤于思考的學習情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學科活動入手,從評價管理入手,從個別化輔導入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從而達到物理知識與德育教學完美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