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電 滕業方
摘 ?要:依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多樣性的特點,從高職《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教材的選取、教學實施、教學考核評價等幾方面對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適應生源多樣性的要求,使不同生源背景的學生都能較好掌握課程知識和相關技能。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源多樣性;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1-0151-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e Organic Synthetic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enabl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related skills of the course better.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 sources; Fine Organic Synthetic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高等職業教育屬高等教育范疇,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是培養高級實踐應用型人才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著重于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其培養目的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輸送高級應用型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1]。
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由于職業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高中生源的持續減少,高職院校的生源發生了迅速變化。高職院校的招生有普高統招、普高注冊、提前單招、中職對口單招、中職注冊、“3+3”中高職分段培養、“3+2”高職本科分段培養等多種形式[2,3]。多樣化的生源,有利于解決高職生源問題,有利于推動中高職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學歷層次的提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同時,生源多樣性也給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于高職化工類專業來說,由于存在文理科生混招兼收、理科生中相當比例的學生未選化學課程、省內外學生化學基礎的存在差異等因素,給高職院?;ゎ悓I教學改革、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帶來了新的課題。本文基于高職生源多樣性背景,以《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為例,對新時期下高職化工類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使得能更好地提高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貼近職業實踐,通過職業情境中典型職業活動組織教學[4]。因此,職業院校教學模式應強調技術適應能力、要求參與設計和創造未來,體現勞動為特征的設計導向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不僅僅是未來的社會勞動者,更是技術設計的潛在參與者,這也是技術創新的來源所在,更是對人的尊重[1]。
目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工作過程導向主要是以某一職業完整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將這一職業活動的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在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每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4,5]??梢姡_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就是將職業的工作過程的各項任務進行分析、分解,然后進行有選擇性地重組,形成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學習內容。
二、課程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
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為沈發治、高慶老師主編的《化工產品合成》(該教材第二版列入201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立項建設名單,于2018年經江蘇省教育廳審定通過并出版;本人為教材副主編)。
該教材是在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之下,采用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各學習情境(章節)的編寫,使學生能將化工產品合成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實際工作過程緊密結合,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針對性和趣味性。教材中各學習情境均以一個真實的項目或任務為載體,通過完成任務(項目)的工作過程(合成任務分析、合成原理剖析、合成路線設計、合成裝置選用、合成過程實施、合成結果檢測、合成效果評價等)將某一個(類)產品合成的理論、方法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由于教材共共安排了14個學習情境,14個情境選擇了14個真實的化工產品作為學習的載體,范圍涵蓋了化工中間體、涂料、染料、醫藥、化妝品等多個領域,并且每一種產品均有選擇地針對一個或多個典型的單元反應過程進行重點闡述,全書涉及到的典型單元過程包括氧化、酯化、胺化、硝化、羥基化、酰化、甲氧基化、還原、烷基化、磺化、重氮化、偶合、鹵化、芳基化、環合、縮合、聚合等。
教材內容十分豐富,講授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的要求,選取與有代表性的單元反應(烷基化、氧化、還原、鹵化、?;?、硝化、磺化、羧基化、縮合等)相關的學習情境進行重點學習,其它部分做好選學內容,供學生課外拓展使用。
三、教學實施
為了保證本課程的實施能滿足精細化工技術專業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同時結合不同生源背景學生的實際,采取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實施。
(一)課程講授
《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是在前期的《有機化學》、《化工制圖》、《化工過程及設備》、《無機及分析化學》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的專業課程;學生對基礎化學知識和原理、具體的單元操作原理及設備有所掌握。
講授時選擇與典型的有機合成單元反應相關的學習情境進行教學,這些學習情況都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進行編排,如進行烷基化反應的教學,就選擇“情景4:抗氧劑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合成”,該情境各部分編排框架如下:
(1)合成抗氧劑BHT項目引入:抗氧劑BHT的合成背景,市場應用等。
(2)合成抗氧劑BHT任務分析:抗氧劑BHT的合成路線設計、合成路線選擇、合成過程等。
(3)知識要點點撥:烷基化反應機理知識、反應過程影響因素分析及產品分離精制策略等。
(4)合成抗氧劑BHT工作過程指導:抗氧劑BHT合成方案參考與建議、合成裝置選用等。
(5)抗氧劑BHT合成過程實施與檢測參考方案:推薦包括合成原料、合成工藝(溫度、壓力、催化劑等)、檢測方法等可操作性方案。
(6)技能考核要點和評價:技能考核操作要點解析,合成效果評價等。
(7)知識拓展:各種烷基化反應介紹,抗氧劑BHT的工業化生產等。
這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編排方式,思路清晰,符合認知規律。教學時,依據不同生源背景學生的特點,著重點有差異,如對化學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知識拓展部分可以展開講解,拓展其知識面,使其烷基化反應的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化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主要講述實際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使其對烷基化反應的操作能熟練掌握,從而滿足職業需要。
(二)注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
《精細有機合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本課程的教學應以形成學生自我教育的動力機制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目的。注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實驗實訓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活潑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這符合職業教育學生個體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驗,學生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得到及時反饋,這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技能的熟練程度的重要途徑。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尤其是生源結構中化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過深的理論知識往往使其望而生畏;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能更好地培養其動手實踐及創新能力。
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細化學品為目標產品,結合實驗室的條件,有針對性進行相應精細化學品的實驗訓練。實驗過程中采取循序漸進地方式,剛開始做實驗時,給定相應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在實訓的后期,僅給定一個目標產品,讓學生通過自己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并組織實施。這樣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完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體系
首先需明確對學生進行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檢驗學生學成,而是通過質量評價來進行診斷、反饋和改進學習表現和效果,達到促進課程學習成效的目標。其次,制定學習質量評價方案時應堅持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評價項目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性,采用多元化、綜合性評價方式。再次,要充分利用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及時向學生做好課程學習質量反饋,促使其不斷地對自己的各項能力結構做出自我調整、改進和完善[6]。
《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采用分階段分過程教學評價,此評價手段將學習過程、習題討論結果、實驗實訓成績、專業小論文等納入評價系統。同時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科學合理地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不同生源背景的學生根據教師對其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的反饋適時了解和掌握課程學習質量,從而有利于不同生源背景學生主動能動性的提高;教師根據實時評價過程中的結果適時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優化教學內容,這些都有利于縮小不同生源背景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差異性。
五、結束語
生源多樣性將是高職院校招生的“新常態”,在人才培養方面應結合生源實際情況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定,構建以工作過程系統化導向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教學上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同時完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體系,使得不同生源背景的學生都能成為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佳昕,祁占勇.改革開放40年高職教育政策的演進邏輯與展望[J].中國高??萍?,2018,11:72-76.
[2]李艷萍,左元武.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高職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3-14.
[3]王霞暉,田其英.基于高職生源多樣化分層分類人才培養的探索——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職教(C版),2015,7:81-83.
[4]唐錫海.職業教育技術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4.
[5]李進.職業院校發展的幾個共同話題[J].江蘇教育,2010,3:18-21.
[6]王貴虎.職業教育視域下學生學習質量評價現狀分析及改革[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