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對高校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出發,分析了當前高校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和問題,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楊靜怡(1977-),女,河北承德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酒店管理學院酒店英語教研室主任,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9年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跨文化交際—學會跟老外打交道”(JYJG201934)的部分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和沿線國家政治與經濟溝通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化進程得到了更深入地推進。國家對高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更有利地培養高校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應對發展的需求和挑戰,成為高校課堂改革的重點內容。
教育部2017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掌握英語這一語言交流工具,除了要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部 2017)
為了貫徹落實好教育部高校英語教改意見,探索培養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重點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培養新時代“的應用型英語人才,是以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過程中,在理解、掌握外來文化知識與語言交際技能的基礎上,恰當選用符合環境、場景的語言和方式,有效完成交際目的的能力。
在國外,Kim(1991)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適應能力構成。如果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不具備這些適應能力,就不能有效克服文化差異,也就很難實現充分有效交際。Byram(1997)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劃分為幾種子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又可以分為態度、知識、技能和批判意識四種要素。在國內,賈玉新(1997)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交際策略系統三個部分。楊盈和莊恩平(2007)則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能力系統、交際實踐能力系統、全球意識系統和文化調適能力系統構成。張衛東、楊莉(2012)提出構建了由文化知識、文化意識和交際實踐等3個維度、13項因素組成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并通過實證分析解釋并印證了該體系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1.大學生跨文化課程欠缺。目前高校英語課程設置中,跨文化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高校根本沒有開設跨文化課程,有條件開設的課時也非常有限。由于多數高校非英語專業采取大班教學,且課時量有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多數教師一直以四級考試作為指揮棒,以講授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為重點,至多是比較一下漢英兩種語言在語言結構上的異同,不太關注對其在文化上的差異,這導致在執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對于外國社會文化的學習,在課時頻率的設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一個人即使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知識,但如果沒有跨文化交往的意識和態度,也無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或許因為存在語言或文化上的障礙,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跨文化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這說明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跨文化意識薄弱的問題。另外,我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忽視語言本身所具有的交際功能,忽視文化因素與語言學習的內在聯系,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結果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匱乏,甚至連很多基本的文化常識都不知曉,從而在現實中導致跨文化交際不暢甚至失敗,出現文化休克現象。
3.缺乏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環境。我國大學生缺乏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平臺和空間,很多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相應的跨文化知識,但仍需要進行大量實踐和應用。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園多元文化建設上重視不夠,宣傳力度不足,很多學生感到校園多元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喪失了很多好的交流機會。此外,有些大學限于自身條件沒有聘請外教授課,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失了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真實語境,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
1.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建立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間的有效聯系,這是致使學生英語交際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為此,大學英語教學應牢牢遵循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將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設濃厚的豐富的英語交際情景,既要喚醒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又要改變其跨文化交際的態度。在授課過程中,一方面要融入目標文化的背景知識,增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度,緩解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安;另一方面,要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交際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人際關系交往模式,感知不同文化的共性,從而體驗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快樂。
2.優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跨文化溝通能力是所有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各高校可根據需要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也可在通識課程體系中融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根據跨文化人才培養的要求,對高校英語課程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如區分不同的語言技能側重點,將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劃分為聽說課和讀寫課,較大幅度提高聽說課的比重,并且聽說課要以小班教學為宜,著重提升聽說技能訓練;讀寫課應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要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對目的語的文化知識進行適當的講授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英語課本選材比較豐富,內容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經濟、民族習俗,以及價值觀等等,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講解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文化材料,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培育學生的社會文化理解力。比如,當課文內容涉及圣誕節時,讓學生了解一下西方圣誕節的起源、慶祝方法和習俗等,并結合我國春節習俗加以對比闡述,找出外語與母語文化之間的共性,激發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熱情,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和文化共性,避免出現跨文化交流失敗。
3.創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目的在于實踐。高校應積極加大校園多元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跨文化學習與交流的機會,比如鼓勵學生閱讀不同國家文化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通過舉辦知識競賽、英文戲劇表演等校園活動,營造多元文化氛圍,讓學生深化對目標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人們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有助于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積極為學生創造與外國專家、學者接觸的實踐機會,鼓勵高校創造條件聘請有一定資質的外籍教師給學生授課;定期邀請外賓來學校做專題講座,擔任嘉賓、評委參與學生的英語活動或競賽等。通過與外國人的近距離接觸,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置身于各種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中學習提升,幫助他們有效開展跨文化交際,以更好地滿足我國對外經貿與文化交流增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胡蓉.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9(2).
[2]張秋爽.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評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7(2).
[3]吳婭妮.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評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J].新聞戰線,2017(2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