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佳
【摘要】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基于此種環境,我校構建了新的語文教學模式——云平臺小學思維課堂模式。相比一般信息化課堂教學,搭建語文教學云平臺可以為語文信息化系統教學提供重要支撐,增強語文課堂與課前、課后之間的聯系,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旨在促進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改革發展。
【關鍵詞】云平臺;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改革
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持續深入,對學校教學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也為小學信息課堂構建帶來了新的角度。在近一年的信息化教學改革中,我校形成了云平臺小學思維課堂模式,以云平臺為信息教學活動的基礎,課前、課中、課后全面連接,形成立體信息教學模式,打破了語文課堂教學壁壘,賦予了語文課堂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與教育價值。下面,以《天鵝的故事》為例研究云平臺下小學語文信息化課堂的構建。
一、推動預習,學習引領
課前預習是語文課堂構建的一部分,既是學生學習之起點,也是學生真正走入課堂之伊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多數語文教師都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但學校教學課時有限,無法安排專門時間讓學生進行預習,只能要求學生回家自行預習。但可以看到課前預習效果并不佳,部分學生甚至沒有預習習慣。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能力有限。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屬于教學初期,許多學生尚未形成自主學習能力,自我預習時效率不高,缺乏明確的預習方向。第二,學習惰性。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學習惰性,在獨自預習時惰性更加明顯,因此始終難以形成預習習慣。第三,內容簡單。預習內容過于簡單,主要以抄寫生字、讀課文為主,語文知識預習效果不高。云平臺小學思維課堂模式以云平臺作為技術核心,其本身就具有導學檢測功能與結果共享功能,教師與學生都有權限查看信息內容,為語文課前預習活動的開展提供便捷,也解決了長久以來課前預習信息交流的困境。語文教師在應用時可以借助平臺自我設計微課導學,讓學生登錄平臺進行觀看,并通過平臺檢測功能,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真正參與小學生語文課后預習中,而學生也可以通過微課導學視頻更加準確地把握自我預習方向,提升預習效果。平臺檢測功能是云平臺小學思維課堂模式在課前預習最具優勢之處,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的檢測功能知曉學生在預習時是否遇到困難,以便及時采取有效辦法,協助學生順利進行課前預習,為課堂構建提供學情信息,讓語文課堂構建內容與學生預習情況相符合,從而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天鵝的故事》課前預習部分構建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五個步驟:步驟一,結合《天鵝的故事》一課主要教學內容,凝練此課重點知識,并將天鵝動態視頻放入其中,以便讓微課視頻更具趣味性。
步驟二,教師將制作的《天鵝的故事》課前導課視頻上傳到家校幫,以此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活動開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云平臺將視頻推送。
步驟三,教師布置課前導課任務,讓學生收集關于“天鵝”的故事,從而讓學生對“天鵝”有更深的理解。
步驟四,設置簡單課前測評小任務,通過平臺測評功能了解學生在《天鵝的故事》中課前預習的效果,并適當地進行簡單的講解。
步驟五,分析學生課前預習學情,科學設置《天鵝的故事》課堂內容,根據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就將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感到吃力的部分進行重點講解。
二、優化課堂,提升效率
語文課堂是運用云平臺小學思維課堂模式的關鍵部分,教師需要把握課堂科學性、高效性、生動性,關鍵是讓師生互動觸及學生的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投入語文課堂,并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比較常見,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甚少,課堂教學方法也十分有限,這些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改需求。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效率慢。語文課堂效率慢體現在多個環節,一節課僅有40分鐘左右,但教師卻要將相當一部分時間投入教具準備、板書上,這些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第二,瞬時性。傳統語文課堂教師對所講過的教學內容無法完全進行再現,學生做錯題后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學習內容。第三,效果低。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可知,理論+實踐模式是內化知識的最佳手段。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教學精力有限,課堂實踐檢測環節極短,無法幫助學生深刻內化理論知識。
小學語文信息化云平臺中搭載了相當多的教學功能,可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即時生成漢字卡片功能:教師可以使用該功能立即將新課學習中所涉及的生字“一鍵”生成漢字電子卡片,馬上進行漢字教學,方便又快捷;故事快捷課件生成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涉及古詩講解內容,教師可以立即使用平臺功能制作出有趣、形象及生動的圖片;思維導圖功能:平臺中的思維導圖功能能夠幫助教師迅速理清課堂教學知識框架,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一目了然,并形成整體性思維。例如,《天鵝的故事》課堂構建過程如下:步驟一,課堂導入。教師引領學生粗讀課文內容,并設置“天鵝的故事講的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獵槍再也沒有動過”“作者是怎樣描述天鵝的”,教師通過簡單談話敲開學生的思想大門。
步驟二,內容分析。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天鵝都有哪些令人敬佩的精神”,教師讓學生直接用筆在云平臺《天鵝的故事》課件上畫圈。
步驟三,提出問題。教師提出“當看到天鵝破冰的行為時,我的心情如何”,并讓學生使用答題器進行回答,通過隨機功能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
步驟四,小組合作。教師讓學生使用希沃白板記錄討論內容,以便學生在班級進行共享。
步驟五,提出綱領性問題,“天鵝的象征意義是什么”,讓學生借助平臺中的思維導圖功能,與同學共同勾勒天鵝的立體形象。
步驟六,課堂檢測,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三、家校互動,知識遷移
學校與家庭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地點,而課后復習更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方式。在以往的課后復習教學中,教師會以課堂練習冊為主,讓學生完成相應的內容,但學生完成效果并不好。原因是:首先練習冊缺乏靈動性,無法根據學生正在課堂表現進行自我調整;其次,方式較為單一,不被學生所喜歡;另外,學生在課外復習過程中會遇到難點,影響學生課后復習效果。課后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但教師對此掌握程度不強,利用效率不高。而家校幫作為平臺功能的一部分,可以完成布置作業、共享內容等工作,同時具有隱私設置作用,根據學生要求進行個人隱私保護。首先,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布置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其次,學生通過平臺上傳作業,并設置權限以供教師檢查;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作業回答情況,提出某一針對性問題,讓學生通過平臺共同討論,促使其養成良好的作業完成學習習慣。
例如,《天鵝的故事》一課從多方面、多角度刻畫了天鵝的形象,學生掌握了描寫知識,教師不妨趁熱打鐵開展寫作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夠及時進行實踐。首先,教師通過平臺布置“描述你最喜愛的動物”,寫作(350字)或是視頻拍攝作業;其次,讓學生通過平臺上傳作業內容,分享創作作品;最后,教師與學生共同欣賞其中的優秀作品,學習寫作經驗,也能提升學生的個人榮譽感。
四、結語
語文信息化教學講究“新”“趣”“創”,教師要把握基本教學原則,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學情反饋,靈活開展創新教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構建優質信息教學環境,充分發揮云平臺的教學助推作用,全面提升語文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的教學價值,增加師生聯系的緊密性,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柯惠娟.基于云平臺的小學語文信息化課堂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9(2).
[2]王琴.小學語文信息化課堂的構建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9).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