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萍華 盧才英 江虹
【摘要】高中學生學習時間比較緊張,面臨的學習壓力比較大。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更從容地應對高考,構建高效化學課堂十分必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使他們在課堂學習當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后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對知識的高效鞏固與練習。而導學案的教學方法就是有力手段,它可以為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提供指導,同時也可以使他們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關鍵詞】導學案;高中化學;高效課堂;課程教學
一、通過導學案,做好準備工作,明確化學課堂教學目的
教師在設置導學案之前,需要先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系統地了解學生基礎,這樣在設置導學案的時候就可以更具有針對性,對學生薄弱的部分加強輔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的核心素養。與此同時,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之后教師還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導入新課,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導學案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對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使他們能夠了解本課學習的基本內容和重難點內容,從而結合自身的情況合理安排各部分的學習時間,為課堂的高效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設置導學案的時候需要突出教學目的,根據教學目標來引出問題。與此同時,問題需要有吸引力,使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在思考能力方面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積極查閱相關資料來分析和解決這一問題,并完成預習。
比如在學習《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這一章知識的時候,學生僅僅依靠相關概念無法真正理解電離和水解的相關知識,而設置了相關問題之后學生就會進行深層思考。比如教師可以提出“食鹽和白糖都是白色固體,為什么他們溶于水之后會使水產生不同的導電性”,這一問題源自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在研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深入了解電解的原理和影響因素等知識。
二、引導學生自學,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指導
在利用導學案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在課前將學案發放給學生,使學生根據導學案當中的內容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并充分了解課程的重難點。經過預習,學生可以大體了解本課內容,并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障礙,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小組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自主完成對問題的歸納、總結和分析,并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導學案當中增加“課外知識拓展”的模塊,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方法和學習媒介了解更多的知識,走出課堂,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網絡資源自主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化學應用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增加實驗課,使學生在實際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了解化學知識的真正原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其中的難點知識可能成為學習的瓶頸,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置導學案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合理安排問題,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與此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教師也要做出必要的提示,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比如在學習《化學反應熱的計算》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學生在理解蓋斯定律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存在障礙,這時候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C(s)+1/2O2(g)=CO(g),根據蓋斯定律計算反應的ΔH。學生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會想到在這一反應當中,C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在產生CO的同時也會產生一部分CO2,因此無法直接計算ΔH。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指導:CO2的生成過程包括幾個途徑?反應熱分別是多少?這個時候學生就會意識到,在這一問題當中,C與O2反應生成CO2以及CO與O2反應生成CO2,只需要分別計算這兩個反應熱就可以計算得出該反應的ΔH。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
導學案的作用除了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指導之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需要教師根據課程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確定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當中也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預測他們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過程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后結合自身經驗,以知識作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比如在學習《電化學基礎》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探究原電池與電解池的區別和聯系,并引導學生從形成條件、能量轉化、電極、反應類型、電子流向等方面來對比二者的異同,通過表格的方式進行列舉。學生在面對容易混淆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四、增加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在化學課堂當中,導學案可以作為教師指導的重要方式,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而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創造良好的互動學習氛圍。首先是以小組教學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課堂上相互協作提出各自的問題,在共同思考的過程當中集思廣益、解決這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對于學生無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提供指導。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當中,教師提問的主要方式是在課堂上進行隨機提問,學生需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回答問題,這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針對性也不強。而通過導學案的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問題,在導學案的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后鞏固等模塊當中提出問題,使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子、思考問題的指向標和課后練習的方向。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需要堅持層層遞進的原則,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來設置相關問題,使學生由概念的理解進入到知識的應用當中,同時能夠經過自主思考完成一般規律的總結,使學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培養核心素養。與此同時,教師在生活化的例子當中提出相關問題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化學知識。因此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也要選擇比較靈活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同時也要選擇綜合性比較強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的拓展與練習。
比如在“化學反應速率”教學課堂中,教師進行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實驗,在實驗之初,教師可以提出關于催化劑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變成藍色。在沒有催化劑的條件下,淀粉水解完全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時,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唾液倒入前面的混合液中,此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請學生猜測加入后的反應。震蕩溶液,發現藍色褪去,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反應原理: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結語
總的來說,學案導學是一種學生參與、教師輔導的學習方式,可以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學案導學的應用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思考與探索,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與素養。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來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與素養。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學習更多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有利于其素養提升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君鋒.普通高中學生課中化學有效學習的策略研究——以導學案為載體的有效學習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6(9).
[2]譚驥,蔡文聯.中學化學導學案教學實踐反思——基于福建省某中學化學導學案教學課改個案研究[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
[3]苑守峰.導學案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以《無機非金屬的材料主角-硅(2)》一課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3).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