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娟
【摘 ?要】小學數學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從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意義談起,最終提出了實施兒童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策略,以期對廣大數學教師產生教學啟發。
【關鍵詞】兒童視域;小學數學;生活課堂
一、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不足
首先,很多數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沒有實施生活化教學。具體表現為,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多數教師已經習慣了“照本宣科”,他們的教學思路基本遵循了教科書的指引。所以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時間本來就短暫的情形下,如果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實施生活化教學,不僅無法向學生講授更多的理論知識,也無法讓學生全面了解教材中的知識。其次,多數教師為了應試教育而放棄實施生活化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傳統思想影響下,多數教師依然將教學的最終目的定位于讓學生考出好的成績。在此情景下,即便有些教師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對兒童的成長意義,仍然無法從內心放棄對學生分數的追隨。即使有少數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也只是在公開課中,對學生的學習并不能起到大的作用。在現階段的數學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雖然采用了生活化教學,但忽略了生活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發意義,體現為教師往往忽略與學生的溝通,無法運用合理的方法對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行講解。
二、小學數學兒童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兒童數學興趣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習慣用“一言堂”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被激發起來,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也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兒童觀察能力
生活化教學的應用,讓學生更加清晰數學知識的重要,并激發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培養他們思考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的基礎。并且,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數學素材,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形成開放性思維。
(三)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能力
數學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數學的特點就是可以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比較常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由此,學生就會留心體會生活,在遇到數學問題時,他們就會利用已學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的處理問題能力。
三、兒童視域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運用策略
(一)采用生活化內容
興趣是通向成功的一塊敲門磚,這也是教師滲透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實施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兒童的學習情況,為其呈現與他們年齡相關的生活內容。一旦兒童發現數學與自己生活的緊密度,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升,感受到數學的實際價值,并從心理上坦然接受數學,熱愛數學,應用數學。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我為學生呈現了與他們自己生活相近的生活內容:小雷今天上午去超市購買學習用品,出門的時候帶了5元錢。到了超市之后,小雷發現一支鉛筆的價格為0.5元,一本本子的價格為1元,一個鉛筆刀的價格為1.5元,請問小雷帶的錢夠買這些學習用品嗎?這個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們立刻拿出自己的筆和紙計算起來。通過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近的內容,學生們的興趣大增,大大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
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學得開心、學得有趣,可大大提升課堂的整體效率。為此,在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呈現給學生,必要的時候可借助一定的輔助手段如多媒體等,讓學生明白數學原理在生活中的具體存在,大大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會到數學帶來的感受和樂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這一課中,由于圖形的種類居多,加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較為貧乏,如果讓學生掌握圖形在生活的具體反映有一定難度。為此,我采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見物品,有埃及的金字塔尖,有足球、鉛筆盒、魔方、建筑物中的圓形柱子等。
當學生們看得入神時,我詢問學生:“你們能說出剛才視頻中出現的物品的形狀嗎?”在學生紛紛說出圖形之后,我再次追問:“你們還能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帶有形狀的物品嗎?”這樣一來,學生們紛紛說了書本是長方形的、水杯是圓柱形的等。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熱情,提升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三)運用生活化原型
小學生自身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的階段,一些數學知識對小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生活原型還原教學的內容,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興趣,提升他們對數學的認識,也大大活躍他們的數學思維。但在尋找數學原型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的興趣趨向。
例如,在《克和千克》教學中,由于小學生自身對生活的體驗較少,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克和千克的區別有一定難度。為此,我借來一個藥品電子秤,在課堂為學生呈現不同重量物品的稱法。通過呈現生活化物品原型,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共鳴,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大大活躍了學生的課堂思維,掌握了知識點。
(四)創設生活化活動
學習認知離不開一定活動的支撐,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活動性質的課堂充滿了期待,在活動中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提升學生的活動積極性。為此,在創設兒童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兒童的喜好開展一定的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認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最終深化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記憶。
例如,在《數學廣角——搭配(一)》教學中,對數字之間的搭配這一內容,學生在搭配的時候容易遺漏。為了讓學生對搭配的認識更加全面和牢固,在課堂教學中,我為學生組織了一次活動“找朋友”。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幾個學生之間紛紛標上不同的數字,然后讓小組內的成員找朋友,哪個小組找到的朋友最多就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樣,每個小組都活躍起來,因為小學生都希望尋找到自己的朋友,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最終大家都在愉快的氛圍中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五)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民主化的課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此,在創設生活化的課堂中,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讓課堂更有生活味和人情味。實現這樣的教學課堂,需要教師精心設置教學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歡樂海洋。
例如,在《表內乘法(二)》教學活動中,有的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不太牢固,有的學生則記憶得滾瓜爛熟。為此,我并沒有打壓那些“學困生”,而是將國家當前的“脫貧幫扶”項目講給學生聽,并鼓勵那些優秀的學生充當“專家”的身份,給予“學困生”幫扶。這樣一來,那些“專家”講得有模有樣,那些“學困生”聽得非常認真。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那些對乘法口訣記憶困難的學生有了明顯好轉。教師應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并采用生后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總之,兒童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形象模式中,并且鑒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應為兒童創設與其生活相近的生活教學模式,讓兒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升兒童對數學的感受能力,從而提升兒童對數學的應用能力,最終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