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要】深度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觀點,具有注重知識構建能力、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等特點,基于這一角度,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以設置教學目標、延展教學深度以及注重課堂過程三方面為支撐點,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1.注重知識構建能力。知識構建能力是指學生對于搭建知識框架的能力,增強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力。語文雖然是一門語言性課程,但是其中所蘊含的知識框架也是錯綜復雜的。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從學習文章本身出發,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有效提升學生搭建知識框架的能力。2.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將具象的事物抽象化,再應用于廣泛的事物當中。在語文學習中也是同樣的規律: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是文體相同,這正是它們之間的共通點。通過抽象化得出普遍一般的規律,學生便可以快速理解同類文章,這正是語文中的知識遷移能力。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才能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3.增加情感思維體驗。語文教材的每一次改版,都是出于對學生情感培養的需要,都加入了最新的時代故事,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緊圍繞愛國主義等主體展開不同方面的教育。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思維體驗。
二、傳統閱讀教學存在的弊端
1.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大多以一言堂等方式占據了課堂主體。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揮自主思維的空間和時間都較為不足。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教師開始轉變自己的角色,但是在教學設計中設置的三維目標卻成了“表面文章”。這就導致了教學開始流于形式,教師出現了教學準備與課堂教學“兩張皮”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學生依然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習效率也較為低下。2.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征:過分依賴他人。不論是在哪一科的學習上,學生發現問題的下意識反應就是要尋求教師或是家長的幫助。這讓學生難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語文閱讀的學習中,經常出現教師教的文章會理解,自己拿到的文章卻不能進行很好分析的現象。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一定關系,但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也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一大原因。3.快餐文化對教師以及學生的影響巨大。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充斥著大量的娛樂性、短時性的文章。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被大量的“無營養”文章所吸引,傳統經典的文學著作卻無人問津。這也是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難以提升的時代原因。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度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教師依然作為引導者。教師在課前要為學生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全新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中八個單元的教學中分別標注出了精讀文章以及略讀文章。在這兩種文章的教學目標設置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以第四單元為例,第13課《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目標包括認識生字、背誦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能了解圓明園的過去以及毀滅的經過,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但在教學第14課《木笛》時教學目標卻僅僅包括認識生字、體會修辭手法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二)延展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按照書本照本宣科必然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提供開闊的視角。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擴展內容包括對文章的評論、文本作者的其他文章、相似主體文章、與文章類似的實際生活等等;教學中的深度則是在達到閱讀廣度的基礎上對文章的進一步探索,觸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核。如何加深閱讀教學中的廣度與深度則需要教師利用好自身的教學資源,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與學生共同思考、挖掘。如五上冊中的第17課《慈母情深》一課,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向家境貧困、攢錢不易的母親要錢買書的故事。教師可以以之前學習過的文章《地震中的父與子》作為導入環節。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發問:在你的生活中,母親有沒有為你做一件讓你感到十分感動的事?引發學生對實際生活的回憶。還可以尋找同類型的文章,如賈平凹先生的《寫給母親》,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等等,讓學生通過不同作者對母愛的表達方式感受文字的魅力、閱讀的魅力。
(三)注重課堂教學過程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應當做一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人,而不是逼著學生去閱讀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對文章進行思考。繼續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不應該通過死板的說教,而要通過強烈的感官帶來沖擊感。如將圓明園完好的照片與被破壞后的照片展示在課件中進行對比,也可以播放圓明園被毀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這樣的視覺沖擊,讓學生認識到:戰爭帶來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強大自身,長大以后保衛祖國。當然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保持自己的觀點,大膽發問;在學生閱讀和評論文章的環節建立起學生自我評價系統,通過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互評從不同學生的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文章,通過溝通、評價加深全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語文閱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盧曉惠,李丹.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17).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