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暉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早期護理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納救治的腦梗塞患者80例,將之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腦梗塞患者采用早期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記錄分析兩組患者在語言、肢體康復上的分值表現。結果:對照組腦梗塞患者評分上在語言、肢體恢復上均較實驗組低,且P<0.05,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實驗組實施的早期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上的表現優于對照組,且展現了較好的恢復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早期護理;腦梗塞;語言肢體恢復;臨床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飲食結構的改變,各種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日漸上升,其中腦梗塞患者的數量所占比重較大,特別是中老年患者這一行列[1]。腦梗塞的主要特點為發病迅速,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極大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給患者和家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適影響。因此,在早期有效的治療護理腦梗塞患者成為重中之重[2]。本文中,我院對所選取相關患者的治療和早期護理資料詳情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納救治的中老年腦梗塞患者80例,將之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腦梗塞患者采用早期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醫院倫理委員會簽署批準同意此次研究,患者均獲知情。其中,實驗組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59-81歲,平均年齡為(64.12±3.18)歲。觀察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齡為61-79歲,平均年齡為(63.23±4.27)歲。 兩組患者無明顯基線資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此組患者由醫院組織查看相關病情,囑咐患者及其家屬用藥指標,特別注意事項和教育宣傳腦血管疾病的科普知識[3]。
實驗組:在對照組所采取護理措施的前提下,使用早期護理治療模式。具體護理情況如下:
(1)根據實驗組患者病情,為其系統科學的制定相關的恢復計劃?;颊咦≡浩陂g,指導患者和家屬應當采取的正確舒適的仰臥體位,使得正常功能得以維持,囑咐患者及其家屬按照相關制定的飲食食譜進行三餐。
(2)護理人員于每日早上聯合家屬對患者進行體位更換,關節活動,按摩身體各部位的工作,使得患者血液保持暢通,一日兩次護理。
(3)護理人員每天協助患者做關于肢體方面的恢復練習:讓患者使用拐杖或扶手練習,在進行行走和站立過程中,護理人員或家屬應在旁細心觀察,給予正確性指導,防止患者發生意外,同時訓練期間注意采用平穩漸進方式[4]。后期可加大訓練度,如自己吃飯、上廁所等。對患者和家屬講述各部位關節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恢復性訓練,從腿和手等較大關節入手,訓練取得成效后,開始著重于較小關節,如手指、腳趾等。與此同時,輔以按摩和中醫針灸等治療,讓患者由被動到主動,逐漸過渡到身體動作技能恢復或者接近恢復到發病前狀態。
(4)護理人員每天協同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語言方面的恢復性練習:針對患者的失語度,系統科學的制定相關的恢復計劃。同時,醫生或護理人員應向家屬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個人愛好以及做好對語言恢復功能的相關安排。在此其中,應使用“循序漸進”方式,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在詞句上的訓練,訓練初期可從發音音節著手,取得一定成效后開始練習詞語字句,直至最后階段能夠說出完整語句。在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和家屬應當保持耐心,切記不可因患者的不足而言語打擊,適當對患者的訓練程度表示肯定和鼓勵。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所處環境應舒適干燥,將之安排于專屬安全病房內,護理治療期間,患者的任何活動都應有護理人員或者家屬配同進行。
1.3觀察指標
以FAM評分標準為主,對兩組患者的肢體恢復進行評估,語言即使用漢語檢測患者恢復程度。
1.4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的最后實驗記錄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在數據處理過程中,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由P值判定,以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實施的早期護理模式在FAM分值上高于對照組實施的傳統護理模式(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語言恢復方面上,實驗組也較對照組更高(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3 討論
各種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日漸上升,其中腦梗塞患者的數量所占比重較大,。腦梗塞發病迅速,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早期護理模式在我國應用廣泛,經臨床研究表明,腦梗塞患者及時進行早期發現治療,后期恢復的可能性很高,由醫院醫生和護理人員為患者量身定做的系統恢復性護理模式可減少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5]。本次研究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關于語言和肢體功能的恢復訓練后,彰顯出早期護理的優越性,規定患者在系統性肢體恢復和簡單發音到完整語句的訓練計劃,最終由我院主要參與研究人員得出,實驗組腦梗塞患者評分上在語言、肢體恢復上均較對照組高,且P<0.05,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此觀點于文獻報道一致。
總而言之,實驗組實施的早期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上的表現優于對照組,且展現了較好的恢復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帆.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1):235-236.
[2]車遠.腦梗塞患者應用早期護理對患者語言、肢體康復的影響研究[J].飲食保健,2017,4(21):285.
[3]李青鳳.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的應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12(7):1080-1081.
[4]呂桂華.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6):16928-1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