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是基于現代網絡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媒體,其應用范圍廣泛,已經與各個領域進行融合,其中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的對英美文化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對英美文化存在的認知誤區,然后闡釋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識變化,以期為其他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新媒體;英美文化;認知變化
【作者簡介】李云梅(1975.02-),女,漢族,陜西漢中人 ,西安翻譯學院,講師,研究生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國外友人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了解英美文化,融入英美生活環境,對于國與國之間的順利交流和合作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傳統教學環境和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知并不完全正確,以至于在交流過程中無法融入英美生活環境中,造成交流障礙。
一、大學生英美文化認知誤區
1.以本國文化為中心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不同的認知和不同的行為,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學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渠道較少,對英美文化不了解,因此在交流過程中會產生“先入為主”的成見許多學生在與國外友人交流過程中總是以本國文化為出發點,利用中國的習慣與對方進行交流,所以在交流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以及行為差異,會導致文化沖突,讓對方感到不適比如中國人在見面的時候習慣問別人“你吃飯了嗎”,但是英美國家卻不了解這句話的含義,以至于在交流過程中很尷尬,甚至有時候所談的話題還會侵犯到他人的隱私[1]由于在傳統媒介下,大學生接觸的知識有限,學習的英美文化也比較少,所以會習慣性的以本國文化為出發點,導致在交流過程中出現“中國式英語”“中國式習俗”,將本國的文化直接生搬硬套到英美國家,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與英美國家交流的機會較多,因此大學生更應該走出認知誤區,轉變對英美文化的認識
2.認識不全面。高等院校一般都會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理論與實際嚴重不符。許多學生利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去與英美國家的學生進行交流時,依然發現存在著很大的交流障礙,無論是說話習慣還是行為 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僅僅通過課本是無法全面了解英美文化的,甚至會對部分英美文化存在著一些偏見。比如在學習過程中會了解到美國學生的學習壓力小,課程比較少,但是實際上國外的學習壓力很大,多為探究性學習,許多學生在課下自行學習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探索真理,因此其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其次,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語教材比較落后,甚至有些教材是十年前編寫的,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出現了融合的特征,英美文化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最后,教材內容有限,學生不可能通過教材就可以全面的了解英美文化,還需要拓展認知途徑,打破傳統思維禁錮,全面認識英美文化。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英美文化認知的變化
1.轉變認知思維。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各類新媒體渠道去了解英美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因此大學生的思維發生轉變,不再以本國的文化為中心,而是學會根據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對象轉變思維模式,站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意識到各個國家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孕育了不同的行為習慣,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現了文化交融的現象,但是其最深層的文化根基不會被改變,文化已經滲入到一個人的方方面面。中國人從小就接受中國的文化,所以其行為和認知都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英美文化是以英美文化為基礎,所以其認知和行為與我國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開闊了思維,轉變了思考方式,在與英美友人進行交流時會更加順暢。
2.由片面轉為全面。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有更多的平臺去了解英美的文化,學生不再僅僅局限在課本,而是更加直接的學習國外文化,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全面的認識英美文化。首先,利用新媒體大學生可以直接了解到國外的生活。各類網絡平臺是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觀看英劇、美劇,了解英美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狀態。比如學生可以觀看《破產姐妹》,通過《破產姐妹》可以了解美國人的消費觀,同時該劇還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在看劇的過程中還可以體會到文化沖突。除此之外,許多英美留學生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比如“微博”去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自己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可以讓大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英美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進而讓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英美文化。
三、結束語
文化的認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去學習和認識國外文化,改變了傳統的認知方式,讓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知從片面轉為全面,學會在不同的情景下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與國外友人交流時會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1]張冠華.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構建大學生的文化判斷力[J].信息記錄材料,2018,v.19(09):142-143.
[2]劉英爽.文化認同視角下中—英美文化的傳承與互動[J].海外英語,2017(23):11-12.4336C211-0AD4-46B2-BA0E-6DD77A88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