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峻
【摘 要】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的蓬勃發展給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專業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隨著會計制度的逐漸完善,會計的業務范圍更加廣泛和業務要求更加專業,為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現今高職院校進行的會計專業人才模式而言,并不能滿足當下的企業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抑制了相關人才的就業情況。為了突破當前困境,本文對于當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更加適應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做出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會計;培養模式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是“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性模式之一。最開始應用“互聯網+教育”的是傳統教育,在傳統教育中獲得了顯著效果之后,才將“互聯網+教育”衍延伸到職業教育教育中來。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產業轉型階段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將“互聯網+”與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結合,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我國未來的專業技能型人,讓我國經濟未來的護航人不但擁有過硬的本領,更能擁有全面發展的思維。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更是如此,要結合真實的會計應用場景,根據最新的會計行業發展現狀,讓高職學生適應會計崗位的需求,具備應用能力。
1互聯網+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分析
1.1優化生源結構
生源的質量和生源結構的合理性決定著學校教職工辛勤教育的現實轉換率。如何選取到最適合學校的學生一直是招生環節的難題,互聯網+的存在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在招生宣傳環節可依托互聯網+手段進行大范圍的招生。運用互聯網精準推廣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讓那些想要進入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了解專業和學校,從而進行報考。在這樣自由的匹配當中,不但幫助了學生選取到最適合自己未來學習的環境,更是幫助了學校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生。以會計專業來說,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將學校的模擬仿真環境和就業率真實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吸引廣大想要報考會計專業的學生前來報考。
1.2解決傳統會計專業的教學沖突
互聯網+教育技術具有多元性、開放性、翻轉性的特征,能夠給學生創造會計應用場景,比如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會計作業環境,利用會計軟件讓學生進行會計實務操作,而不是只是單純的進行會計知識的學習。比如,以復制記賬法為例,傳統教學更多地是概念的記憶,而利用互聯網+手段,就可以多進行會計經濟活動的操作,讓學生提前適應會計崗位,并且掌握會計前沿領域最新的技能。
1.3提升專業技能,促進就業
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學生學會會計的專業知識,也需要讓學生時刻關注著當今時代發展下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幫助會計專業人才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走在專業的前沿。在傳統會計課程中,知識體系陳舊,比如很多會計電算化的知識已經遠遠落后于當今財務業務一體化的發展,不適合當前的會計環境,而利用互聯網+環境能夠讓學生真實模擬會計崗位,通過整合專業資源,更有助于學生未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2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
2.1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有著“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在生源招收中以主要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為主,占到高等院校招生的50%以上。秉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意在培養作用于生產、建設、服務行業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勢態良好的高等職業教育中,會計專業更是顯得受到學生與企業的追捧。有超過90的高校開設了會計專業,會計專業學生更是屢創新高,會計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全國人口的1%。盡管近年來高職財會專業會計電算化、財務共享中心和財務業務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取得了成果,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舊有所不足。
2.2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1)偏離會計專業的崗位要求。在人才培養上,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缺乏實訓崗位,以理論成績作為考核,沒有充分考慮到會計專業的特點。學校內缺乏高度仿真和系統性的會計學習軟件,課程設置不合理。同時,實習實訓流于形式,在一些高職院校中,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實訓根本和會計專業無關,調查顯示有的學生在實訓階段甚至去做電商平臺的客服。
(2)教學方法落后,缺乏創新思維。在考核評價上,仍然是以筆試考核為主,以試卷作為評價,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上,翻轉課堂、模擬公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都沒有應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足。同時和公共專業課缺乏結合,以計算機專業為例,教學沒有和財務軟件的使用相結合,很多學生基本的辦公軟件都不會使用,更不用說財務業務一體化了。
(3)互聯網+教育手段缺乏。沒有利用互聯網+教學手段建立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也沒有利用大數據資源整合會計信息資料,更沒有結合最新的電子商務和行業變革引入前沿領域的課程。比如在稅改背景下業票財稅一體化背景下,如果進行模擬操作,提升企業財務共享的水平等內容,都很少涉及到。在教學中缺乏互聯網+思維,還是試圖用教材+黑板的方式解釋會計經濟活動。
3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
3.1根據會計專業特點和崗位要求進行教學設計
首先,在教學模式設計上,要符合會計專業的特點,根據會計經濟活動來設置課程,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票據處理上,可以引入專業化會計軟件,多設置上機課程,讓學生進行會計實務的操作。互聯網+的作用不僅在于給學生創造會計實務的環境,還在于與最新的會計活動相接軌,比如網絡會計和會計軟件的處理應該成為高職會計教學的主要內容。鑒于計算機越來越多代替人的核算工作,傳統會計電算化也需要改革,學生應該更多學習如何處理稅務稽查事項,如何甄別會計信息舞弊,以及依法納稅和合理避稅等內容。
3.2將互聯網+作為變革會計專業的顛覆式手段
本質上,會計和互聯網都是同一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處理信息,在互聯網時代,會計信息交換呈現出了新的特點,能夠海量、瞬間進行處理。在教學上要將互聯網+技術作為手段,徹底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采用全面線上管理,將模擬公司法和項目教學法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課堂上處理網絡數據業務,甚至可以在學校階段,就和企業簽訂合同,讓學生進行會計實務的實戰。將企業的財務信息和學校的會計軟件相結合,讓學生具體進行操作,提升他們的崗位能力。同時,還可以針對未來會計智能化等新的環境,創設多種教學場景,讓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崗位需求。
3.3完善相關保障措施
學校要改變考核方式,建立以互聯網為技術手段的評測方式,在平時測試和期末考試中都采用電算化的評價方式。同時,將師生都納入到互聯網+會計教育系統中,實現線上實時互動,改變師生交流方式,促進學生的自學。學校要完善互聯網+教育設施,全面建立新的教學體系和模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利用PC端設備進行會計軟件操作,能夠利用移動端設備進行自主學習。此外,在學校教學活動的進行當中,也應當加強校企聯合。通過聯系企業,直接培養一批符合企業理念要求的專業人才,以幫助學生早日實現就業,方便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付出在對于相關企業更合適的專業知識上面,在這樣模式下成長的學生在進入當企業之后便成為了企業獨家的護航人。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高職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發展前景的同步繁榮,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優勢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性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生源結構的優化、教學方式的創新、就業水平的提升和專業資源的整合,最終實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優化。
參考文獻
[1]黃思思.“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途徑探究[R].昆明:云南大學,2018.
[2]劉艷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研究[J].文化視野.2016(11).
[3] 劉蓉, 羅宇. 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2(08):134-135.
[4] 夏遠江[1]. 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4(4).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1331工程”研究2018年專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課題編號ZX-181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