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玲
【摘 ?要】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小學生對與網絡相關的很多事物都頗具新鮮感,這也是網上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傳統閱讀的重要原因。然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本文在對“互聯網+”背景下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三條建議:一是利用互聯網建立學生的“閱讀銀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二是利用大數據統計出本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書目,并形成分級閱讀體系;三是利用互聯網信息開展批判性思維大賽之類活動,引導學生科學閱讀。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教師需努力尋求提升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能力;興趣;教育方法
一、“互聯網+”背景下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的對比分析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來源多樣化與魚龍混雜并存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基于數字化、以智能工具為依托的閱讀,而傳統閱讀則是書本閱讀。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獲取信息量的差距日益增大。以我所執教的班級為例,若在“互聯網+”背景下,班級上的每個學生均可依據自己的閱讀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子書目,這種電子書目不僅特別便宜,而且滿足了學生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故班級學生的閱讀量、書本擁有量很難有一個精確的統計。若在傳統閱讀的背景下,學生閱讀書目的最大數量一般是基于班級圖書角的書目(100~200本之間)。這些書目可能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興趣,但無法像在互聯網上獲取書目那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我看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供了可能性,使學生在讀書方面有書讀、有自己喜歡的書讀、有自己自由選擇書目的權利。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互聯網信息的魚龍混雜,這無疑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在傳統閱讀中,學生所讀書目一般購買于正規書店,經過教師、家長的把關,書籍質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年齡特點相吻合。但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家長對于學生所閱讀的書籍難以做到層層把關,一些運營商濫用少年兒童的好奇心,把那些含有色情、暴力等內容充斥在網絡小說、漫話中,這在無形中影響著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閱讀既能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
在與家長溝通時,不少家長反映自己家的孩子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只要拿著便放不下了,這說明互聯網對小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當教師把這種吸引力轉移到閱讀上來,便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你問到學生,你愿意去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時,80%以上的學生都會選擇電子書。在他們看來,電子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時髦,讀起來津津有味。在一次閱讀課上,我帶領學生使用計算機自主搜索與“赤子愛國心”為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時,發現大部分同學都能主動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自行搜集資料、自主閱讀。但也有一部分同學會趁著教師不注意偷偷查看其他網頁,當問及原因時,學生回答道:“每當我在互聯網上看書時,都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小廣告,我就忍不住想看看?!比绱讼聛?,利用互聯網閱讀有可能成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禍首。
(三)“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閱讀可能激發學生想象力,也可能限制學生思維力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引導小學生理解閱讀的主要內容并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個文本,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而這正是閱讀的旨趣所在。按常理而言,越多的讀本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以《窗邊的小豆豆》為例,當一個學生在網上尋找這本書的電子版時,隨之跳出的網頁上包含了諸多對該書的評價、主要內容介紹、人物性格分析,瀏覽這些網頁便可知道本書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核心觀念。一些小學生往往在寫讀后感時便懶于動腦筋,在網上百度搜索一下草草了之,殊不知,長此以往將會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變弊為利,提升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建立學生的“閱讀銀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閱讀銀行”正如我們生活中所見的銀行那樣,只是在該銀行中存儲的并非是人民幣,而是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量越多,即代表該生越富有。在學期末,教師可組織學生、家長對每位學生的閱讀銀行賬戶積分進行評定等級,等級高者可獲得相應獎勵。現將具體操作簡單介紹如下:首先班級內部要建立一個閱讀群,邀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進來。教師可借鑒“微信讀書”“BBC”等欄目的閱讀記時,或邀請家長作為“記時員”,每天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閱讀量。其次需要設立一定的標準。如閱讀半個小時以上積1分,一個小時以上積2分。當然,在教師的電腦里,也應該有一個EXCEL表格,記錄學生每天的閱讀量并在征求家長同意的基礎上公布在群內。在學期末時,利用EXCEL做出每個學生閱讀的總時間、平均時間、閱讀喜好等相關的餅狀圖、柱狀圖,利用大數據讓學生和家長看到自己在閱讀中的進步或不足,并在下一期初始設立合適的目標。比如教學《下雪啦》時,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隨著北風呼嘯的聲音,雪花像精靈一樣從天空中紛紛飄落,在風中翩翩起舞。學生們被優美的畫面和逼真的音樂感染了,仿佛自己來到了雪地中和雪花共舞,和課文中那些快樂的小動物一樣,紛紛進入了特定的意境之中。這對于南方孩子來說,生活中極少有關下雪的體驗,然后從這里得到了深化,自然對文本中那種“歡樂”的理解更為深刻,這不得不歸功于多媒體。
(二)利用大數據統計出本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書目,并形成分級閱讀體系
一線教師既是教育者,也是科研工作者。一些必要的問卷調查工具可以輔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工作,如問卷星。教師可以在問卷星上編制問卷,讓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客戶端填寫,并根據智能統計結果,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生學業成績、學習動機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在編制問卷時,教師可列舉學生經常讀的50本、甚至100本書以及自己的語文成績,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10本、20本并填寫。通過大數據統計,了解本班在語文學習中的佼佼者傾向于讀哪一類的書,成績一般者傾向于讀哪一類的書,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傾向于讀哪一類的書,找出其中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該措施不僅可以在班級內實施,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實施。淄博第十八中學就依據互聯網對分級閱讀與測評體系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利用互聯網信息開展批判性思維大賽之類活動,引導學生科學閱讀
在前文中提到,很多學生以網上對某本書的評論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創新精神和批判能力。而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卻很簡單。教師可以針對一本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給學生一周的時間,讓學生自行在網絡上搜集關于本書的評論,并把這些評論進行歸類整理(可從主要內容、人物評價、中心思想等方面歸類),在歸類之后要寫明你是否贊成這種說法,為什么,并找出網上評價言論中有明顯錯誤的一項。然后在全班開展讀書辯論會,針對網上言論中的錯誤觀點進行討論,尋找其中錯誤的原因,以此為契機,告誡學生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言論、網絡書評有利亦有害,不能以個別網友的言論代替自己的思考。閱讀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積極把握互聯網發展給小學生閱讀帶來的契機,借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結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整合工作。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的趨勢和需要,在整合中我們只有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操作,才能使信息技術為我們教學服務,而不是被信息技術所累。
注:本文為2018年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重點課題“傳統學校開展的與基于網絡的語文個性化學習指導對比研究”(課題編號:186220010)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