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姍
摘 ?要:對于幼兒成長來說,環境就是必不可少的搖籃,鄉鎮環境特殊,有著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也有著鄉土材料,能夠為鄉鎮幼兒提供寶貴的教育資源。作為鄉鎮幼兒園來說,需要不斷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將幼兒園實際的情況作為落腳點,并且將教師創造力作為出發點,不斷促進幼兒的發展,全面的追求低成本與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基于此,本文討論了利用本土資源進行鄉鎮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活動,希望能使幼兒在教育環境中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
關鍵詞:本土資源;鄉鎮幼兒園環境創設;應用策略;活動
由于每個地區所具備的文化背景與民俗習慣,包括當地的特色都是有差異的。江南的建筑風格就傳承了水鄉特色,一衣帶水,古樸典雅。而北方的建筑則是廣袤、粗狂的。因此,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的就本土資源進行挖掘與有機的整合,開發出有創造性的探索性活動,為了幼兒提供真正意義上因地制宜的游戲與活動場景,形成具有幼兒特色的課程體系,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幼兒具備一定的本土意識,同時引起幼兒對于學習的興趣,具有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促進他們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一、利用家鄉聞名的旅游勝地,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
根據當地不同的實際情況的同時,讓孩子們遵循親歷探究的過程來作為教育目標后,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優勢與特色來開展課題,比如說《家鄉的景點》。首先,就可以發動家長朋友多利用雙休日或者是五一、國慶這些比較長的假期,帶著孩子去家鄉的著名旅游點去旅游。其次就是在班級中布置具有家鄉特色的旅游點,同時將孩子收集到的各種景點的圖片與照片張貼到活動室的墻上,配上景點的名稱與介紹的卡片。之后再又去旅游過的孩子來當“導游員”的角色,對每處景點中的各種建筑與典故進行介紹。老師就可以扮成游客,提出各種問題或者是進行補充。讓孩子主觀了解的同時,不僅能夠領略大自然風光,還會讓孩子更熱愛自己的家鄉。最后采用積塑、積木或者是廢舊物品,進行結構游戲的活動,引導幼兒自己去建構家鄉著名景點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
二、利用家鄉具有的名特產,來進行教學活動
中國人民向來都是勤勞勇敢、樸實善良的,而本地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也讓人們通過智慧和雙手創造許多特產、名產。為了能夠讓幼兒更好的了解家鄉中的各種特產,知道家鄉人民是如何制作特產的,就可以發動家長朋友來收集有關家鄉的土特產,在課堂上來展示實物或者是播放介紹特產的視頻,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孩子們與勞動人民的感情,還能通過觀察認識特產是如何進行生產的,食用起來有哪些特點,包括制作工藝等,讓幼兒對與家鄉的特產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比如說在幼兒園中根據當地的特色布置集市,像傳統的美食工藝等。
三、利用當地的各種自然環境,來對教育內容進行擴充
為了能夠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并且讓幼兒對大自然的環境有一個了解,就需要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因為大自然就是一本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其中蘊含了大量的教育財富,也是能夠使幼兒獲得對世界的認知的天然場地。所以應該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并且創設出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樣對于幼兒的成長來說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具備一定的創新的意識以及動手能力,還能夠讓孩子們增強自我意識,進一步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幼兒能夠更加的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比如說組織踏青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享受自然帶來的樂趣。
四、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讓孩子們接觸更多的事物
家鄉中的自然資源豐富,為幼兒接觸大自然創造了天然的條件,讓孩子們能夠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摒棄掌握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比如說:老師可以結合《美麗的秋天》的主題,帶著孩子去秋游,開展尋寶活動,這個時候孩子都會特別興奮,對一切食物都感到非常新奇,孩子們一下子就變得非常活躍。當孩子們回到幼兒園之后。就帶著自己的發現,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將自己的發現畫出來,或者是用橡皮泥做出來,這樣孩子就在在秋游中找到了快樂,在游玩中獲得了知識。通過這樣的秋游活動,能夠讓幼兒們充分體驗到尋寶的快樂,還能讓幼兒教育者對于利用本土化資源,促進幼兒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本土資源能夠有效的激發起幼兒對于知識的探究欲望,同時還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并且進一步發展幼兒在想象與創造方面的能力,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因此,一定要充分的將周邊環境資源利用起來,并且美化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充分結合當地的本土文化,多帶著幼兒走進大自然,理解生活。做到有目的性的整合各個方面的教育資源,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琴.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環境創設現狀研究——以某某鄉鎮幼兒園為例[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2):267.
[2]張延娜.關于鄉鎮幼兒園特色環境創設的實踐探究[J].南北橋,2019(07):195.
[3]胡燕.鄉鎮農村幼兒園藝術教育環境創設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01):163.
[4]雷碧洋.鄉鎮中心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與利用——以S中心幼兒園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