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民歌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音樂形式,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民歌藝術,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民歌的認識和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熱情,自覺承擔起弘揚和傳承民歌的責任,增強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本篇文章主要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傳承與教學有效手段進行研究,僅供初中音樂教育參考。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民歌藝術;傳承途徑
引言: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歷史發展中都有傳統歌曲,富有民族特色和風格,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歌中滲透著人民的思想和感情,蘊含著美好的愿望,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培養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個人音樂素養,促進民歌藝術傳承和發揚。民歌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豐富精神內涵,民歌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民歌藝術教學,增長音樂見識和拓展視野以外,透過民歌全面深入理解了民族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初中學生心中埋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增強民族凝聚力,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教學的意義更為深遠。
一、鑒賞民歌,增強對民歌的認知和體驗
我國的民歌具有悠久歷史,每個民族都有獨具風格的民歌,其不但是一種音樂形式,還滲透著民族語言、文化、生活、宗教等,生活和勞動中用于自娛自樂,或者是宣泄情感和表達愿望,傳唱度高,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在口頭傳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歌中承載著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和瑯瑯上口的歌詞,記錄下了民族的文明足跡。音樂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在獨特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民族傳統音樂,比如蒙古族的民歌中體現了人民的豪放和爽朗,演唱起來感覺到粗獷,不由自主聯想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人民策馬奔騰和載歌載舞。陜北處于黃土高原,民歌聲音嘹亮,給人以高亢之感,演唱中體驗到民歌的奔放。新疆民歌旋律優美,節奏活剝鮮明,演唱中體驗和感受到情緒熱烈和歡快,并且運用到各種傳統伴奏樂器,比如冬不拉和手鼓。初中音樂教學既要做好民歌藝術教學,又要豐富民歌教學形式和內容,除了學唱民歌以外,讓學生欣賞不同民族的傳統歌曲也尤為重要,每個民族歌曲都有獨特風格,學生在鑒賞中會被民歌藝術中的情感所陶冶,感受到民歌的音樂美以及情感美,激發民歌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喜愛民歌,愿意主動去學習民歌,這個過程中民歌藝術修養會提升,掌握不同類型民歌演唱方式和技巧,個人情感也會升華。
二、創設音樂情境,激發民歌學習興趣和熱情
民歌畫面感極強,通過聯想和想象,學生仿佛置身于民歌所描繪的場景中,與民歌和創造者直接對話和交流,產生思想和情感上共鳴,對于民歌藝術的認知能力去提升,全面深入了解民歌藝術的豐富內涵。民歌相較于流行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強,教師要創新民歌教學方法,將民歌藝術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呈現,調動民歌學習興趣,增強民歌的藝術魅力,打動學生,促使學生自覺學習民歌,承擔起弘揚和傳承民歌歷史使命。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提前搜集民歌相關的背景資料,或者播放歌曲視頻和圖片,為學生呈現一場視聽盛宴,情境的配合下學生更容易理解民歌主題和思想感情,被其中包含的美好品質和高尚情感所陶冶,除了熱愛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認同感增強。比如在學習蒙古族民歌時,教師長借助于多媒體一邊播放歌曲,一邊將蒙古族的生活場景和草原風光展示出來,帶給學生最為直觀的感受,會深深被民歌所折服,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會提高,民歌認識也會更加深刻。此外,初中要重視民歌教學,學校邀請民歌藝術家走進校園,向學生傳授民歌演唱技巧,交流民歌學習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聆聽最為純正的民歌,促使學生民歌藝術修養的提升。創設情境是培養學習興趣有效手段,初中民歌教學中構建生動真實情境,學生會樂于學習民歌,對民歌產生喜愛之情,借助民歌拓展了傳統文化,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平時也會自覺去學習和演唱民歌,主動去傳承民歌藝術,比教師督促效果要好得多。
三、立足于民歌課堂教學,拓展民歌知識
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歌藝術,不但要學生學習經典民歌,掌握一些民歌演唱技巧和方法,熟悉民歌中運用的傳統樂器,還需要拓展學生視野,增長民歌知識。弘揚和傳承民歌中,單純依靠會演唱一些民歌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民歌知識,才能確保民歌傳承的有效性,促使我國民歌藝術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祖祖輩輩流傳下去,以民歌藝術而自豪。教師要結合本土民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探尋民歌藝術資源,認識到民歌學習的重要價值,自覺形成傳承民歌藝術意識。民歌教學中分析創作時代背景和民歌內涵,相關的理論講解融入到民歌教學中去,并且鼓勵學生去實踐應用。比如在學習民歌中讓學生創編動作,學習民歌的節奏和旋律,介紹不同類型民歌知識,然后讓學生去創編歌曲,在民歌中融入多種風格和演唱方式,創新和發展民歌,提高民歌綜合素養。民歌中運用的傳統樂器比較多,教師要在課堂中演奏,介紹每種樂器的特點,加強學生對傳統樂器的認識,明確歌曲中運用這些樂器的效果。
四、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民歌藝術傳承
民歌藝術傳承不能局限在課堂中,初中音樂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民歌實踐舞臺,以實踐活動作為平臺,擴大民歌藝術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學生加入到民歌學習和傳承中去,喜歡和熱愛民歌,愿意深入了解民歌發展歷史,主動承擔民歌藝術傳承的使命,將民歌的魅力展示出來,增強民歌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初中音樂課堂中講解了很多民歌知識,如果未能加以有效利用,民歌藝術傳承必然困難重重,因此需將其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課堂中學習了民歌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發表意見,談談個人看法,交流和互動中提高民歌傳承意識,現實生活中把民歌發揚光大。學校組織民歌比賽,或者通過和校外組織聯系,爭取一些民歌演唱機會,定期開展民歌專題交流會。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文化,初中音樂課堂要調動學生民歌學習積極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提高學生民歌演唱技巧,增強民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樹立民歌藝術傳承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劉曙艷. 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的傳承與教學探討[J]. 北方音樂, 2018, 38(6): 193-193.
【2】盛文峰. 民歌藝術的傳承與聲樂教學[J]. 戲劇之家, 2017(8):219-219.
【3】顧萍. 淺析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優化策略[J]. 北方音樂, 2017(37):168.
【4】姜玲. 論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民歌傳承策略[J]. 北方音樂, 2018, 38(8): 217-217.